探索有效模式破解融合瓶颈

烟台:医养深度融合打造康养胜地

2018-07-26 作者: 董卿 杨秀萍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董 卿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闫程祥


  7月13日,在烟台莱州市桃源山庄老年公寓,91岁的战玉杰老人正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输液,经过两周的治疗,老人已经进入康复期。
  “在这儿生了病也不怕,有大夫管着,每天都来查房。”战玉杰告诉记者。3年前,战玉杰在老伴儿去世后搬进了莱州市桃源山庄老年公寓,由几个子女共同承担每月3500元左右的开销,无论是生活照料,还是健康管理,全部都由专人负责。
  “我们根据患病老人的病情、个体化需求等,安排护工‘一对一’或‘一对二’照料其生活,并配备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康复师和心理咨询师,通过专业的护理团队和服务,满足患者医疗和养护两方面需求。”吕伟晶是桃源山庄的“掌门人”,同时还担任着莱州旅行医院院长的职务。2008年,他一手打造了莱州市第一家老年康复中心,为患病老人提供日夜生活护理,这被当地看作是医养结合的雏形。
  如今,桃源山庄老年公寓有床位1500张,居住的老人有540余人。“民营机构开办养老院,没有情怀不行。老年公寓经营十年,略有盈利。”吕伟晶坦言。
  80岁的杨青松是莱州市某村的五保户,不久前来到这里“定居”。吕伟晶告诉记者,杨青松老人的养老费用,除了村大队每年支付7200元外,剩下都由他来兜底承担。情况类似的老人还有五六十个,包括不少残疾老人、流浪老人。当问及每年需要为这些老人自掏腰包多少费用时,吕伟晶一笑:“没有必要算。”
  探索医养结合,吕伟晶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10年。可尽管如此,他依然还算是起步阶段。采访中,吕伟晶感叹,政策方面的衔接以及调整,让还在观望或将从事医养结合事业的“当家人”看到更多希望,这项事业不仅需要情怀滋养,还需要更多政策“搭台”。
  在莱阳市开发区祥福苑老年公寓,一条甬道衔接两幢楼,左手边的养老公寓针对康复期患病老人,右手边的医疗区域针对急性期患病老人,可根据老人身体状况随时进行“左右置换”,当处于“养老模式”时,护理员将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而一旦病情危急,则迅速转入“医疗模式”。
  今年89岁的范秀仙和80岁的李慈门老人患椎基底供血不足多年,先后入院治疗多次。前年年底,老人家属了解到医养结合这一模式,便将老人送到莱阳祥福苑老年公寓,如今老人身体已较好恢复。
  据介绍,现阶段,祥福苑老年公寓一共住了120位老人,他们大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值得一提的是,在祥福苑老年公寓,中医药服务“大显身手”。祥福苑老年公寓经理隋梦军介绍:“中医药服务已经完全渗透到养老服务中,比如耳针疗法、艾灸调理等,效果特别好。我们还会根据不同节气调整药方,老人们每晚睡觉前还能享受到一次中药泡脚服务。”
  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如今在烟台,像桃源山庄、祥福苑这样的老年公寓不在少数。烟台市以满足医养服务需求、打造现代康养胜地为目标,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注重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合力作用,破解医养融合瓶颈,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养结合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26处,医养结合床位达到1.98万余张。
  居家养老作为现阶段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医疗方面能不能为居家养老人群服务好很关键。对占比90%的居家老人,烟台市积极探索居家医养模式,推行“嵌入式”居家医养服务。依托不断健全的医疗机构基层服务网络,推行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嵌入”建设、融合发展。与此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小微型、嵌入式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以品牌化、连锁化方式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解决了90%的居家老人养老问题,那些不愿去或不能去养老院的居家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医养结合服务。
  烟台市还推行“互联网+养老”的远程医养服务,创新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老年人各类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实现线上老人移动端、子女共享端、医院服务端、社区管理端等多终端用户交互,构建社区、家庭、医院共同养老新格局。目前,该平台已将全市38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纳入,采集信息数据30多亿条,将为居家老人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养老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