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西北的三边总督肩负着保卫西陲的重担,出任者往往都是不避危难的忠臣重臣。其中王越、马文升、秦纮三位同龄人同年陆续出任;名臣杨一清三度出任,皆传为佳话。

杨一清:三度出任三边总督

2018-05-30 作者: 鲍青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鲍 青

  陕西三边总督,为明代四大定设总督之一,在明代政治、军事方面作用关键。
  三边总督的诞生,应运于西北日益恶化的形势。自“土木之变”后,蒙古部落开始大规模进入河套地区,并不断侵扰陕西,有时更深入内地抢掠,西北边防形势严峻。当时明廷虽然在甘肃、宁夏等地都设有边防,但由于各处互不统属,“遇事各为可否,有警不相救援”,导致各自为战,互不救援,无法形成合力。往往蒙古骑兵入侵,各地战则势寡,守则力弱,战事频频失利。
  有大臣建议,可在西北设置一员大臣,将各处防御力量统一协调,进而“诸将同心,以守必固,以战必胜,而边方可安”。
  宪宗成化十年,特设总制府于固原,以都御史王越“总督各路军马兼管钱粮,总兵、巡抚等官悉听节制,便宜处置”,三边设总制自此始。王越是秦纮的同年,也是第一位三边总督。但此时三边总督还不是定制。数月后,王越以疾回京,另一同年马文升代为总制。不久马文升赴京任职,总制官被革除。
  孝宗弘治十年,蒙古部落大肆进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重起王越为总制官。次年王越卒于甘肃,总制又被废除。四年后,秦纮总制陕西固原等处军务,开府固原。又三年,边境晏然,秦纮因老迈召回京,总制再度被革。
  王越、马文升和秦纮同龄且是同年,又相继出任三边总督,不可谓不是巧合与佳话。
  而在秦纮任后,出任三边总督的为一代名臣杨一清。他三度出任三边总督,每次都是扶危救难,也成为一段佳话。
  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三边总督再次设置,陕西巡抚杨一清总制各处边务。
  为了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杨一清向朝廷介绍西北防御的难点,即蒙古骑兵巨大的机动优势。他们动辄数万人,乘坐快马来去如风。如果朝廷提前调集军队,军费开支将非常庞大;如果临战再调集军队,又根本来不及。所以他建议:可以修筑长城、加固隘口,增强边疆的守备力量。
  杨一清的建议得到了明武宗的支持。但他个性耿直,不愿依附阿谀刘瑾,埋下了日后的隐患。当杨一清着手修筑长城,才刚完成四十里时,恼怒的刘瑾就诬陷杨一清“冒破边费”,将他逮下锦衣狱。长城还未修筑,主将反陷牢狱之灾,西北文官武将面面相觑,陷入混乱。之后,幸得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的斡旋解救,杨一清才得以安然出狱。但他无法再担任三边总督,只能请求致仕归乡,而且还被罚了六百石米。
  杨一清乞退后,总制官又被罢设,各镇防务再度陷入无序中。正德五年,驻藩宁夏的安化王以讨伐刘瑾专权为名起兵,他“移檄数刘瑾罪”,西北震动。此时朝廷又想到赋闲在家的杨一清,以右都御史身份起用他为总制宁夏等地军务,负责统兵进剿叛乱。这是杨一清第二次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皇帝这次起用杨一清,刘瑾依旧从中作梗。但因朝臣一致推荐杨一清,刘瑾这次只好屈从于公论。杨一清日夜兼程,过固原未停留,直趋宁夏,很快平定了叛乱。杨一清镇守三边,后因功晋升武英殿大学士。数年后,他以身体有恙为由再度致仕归乡。
  嘉靖三年九月,吐鲁番侵犯陕西。时任给事中章侨上疏:“臣谓今内阁可无一臣,而(陕西)三边不可无(杨)一清。”当年十二月,朝廷再次起用杨一清,下诏他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当时朝野对他出山收拾局面兴奋不已,将其比为唐朝名将郭子仪。这是杨一清第三次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杨一清这次驻节固原,总制三边,距离第二次离开已有十五年的时间,此时的他已是七十余岁的老人了。
  嘉靖四年深秋时节,杨一清离开固原回京,写下著名的长诗《开府行》。一首《开府行》,涵盖了他一生三次驻边的心路历程,包括对“人生去若朝露”的感慨,“当年从公至关道,我是壮夫今已老”。
  第三次总督三边任上,杨一清的心中,满是矛盾交织。他深感往事悠悠,总是触景生情,但心境是矛盾的。一面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应该功成身退;一面又深感守边责任重大,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再做些事情。
  对于杨一清三度坐镇西北,苦心孤诣维护边疆安定,明世宗心中确有感激。他诏杨一清为吏部尚书,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不久,加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环境和政治斗争,杨一清的晚年多落职闲住,最后郁闷而终。
  自杨一清第三次出任三边总督后,三边总督遂成为定制。后来虽有大臣建议裁撤,也没有得到朝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