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消逝的文庙

2018-05-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心灵小品
  □ 马 卫
  第一次听说文庙这个词,我还是个懵懂少年。
  15岁的我,只身来到崇州县城读重点高中,学校竟然是解放前的文庙。只是没有了殿堂,没有了孔子塑像,没有了钟罄,更没有了香火。有一段红墙,长长的,足足有20米,一位老师指着说,这就是文庙的大殿墙体。在反“封、资、修”的年代,能有这么堵墙残存也不容易,因为墙体是条石,太沉,人们才没有破坏它。据说有些教舍还是文庙的,经过多次改造,只是看不出痕迹了。
  后来才知道,文庙是纪念孔子的。可是,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 “批林批孔”, 一段时间,“评法反儒”轰轰烈烈,学校常召开批判会,不知孔子为何人的我们,竟然怒火中烧,向孔子开炮。还有一段时间,“批林批孔批周公”,更让人莫名其妙。
  几十年后才明白,历史有时就是闹剧。借古讽今的把戏,好多人会演。
  当我知道就读的学校,曾经是纪念孔子的文庙,心里十分困惑。好在这座文庙还没有彻底毁灭,据说有几间改作教室,对中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算是一丝安慰。
  上世纪90年代,已在文化局工作的我,受命参加县志编写,负责科教文卫这部分,再一次接触到文庙。
  经过调查才知道,虽然这是个山区小县,同样有过一座宏伟的文庙,也叫学庙,是当时县城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
  文庙,是解放前办学为宗旨,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的行政教育场所,和祭孔场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官员称教谕,大约相当于后来分管教育的领导。
  学庙重在学。每个县都有庠生,所以文庙是必须建的。在古人心中,对文化,极为崇敬,对祖师爷孔子,四季祭奠,从不或缺。他是圣人,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道德的化身。
  经过调查,位于县城北的这座文庙,建于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后来历经战火兵燹,第一次毁于莲兵,即白莲教起义。当时烧了一半,后来大户捐资修复,据县志清咸丰志载“银三千两,米一百余石”,耗费不小。
  第二次毁得更惨,1931年,被刘存厚的兵烧得一干而净。当时是防区制,每个军阀就是土皇帝。据说,文庙被烧时,县城百姓围观,有个绅士痛心疾首,当场心脏病发作而亡。刘存厚被打跑后,由县政府出面集资,再次修复。
  第三次被毁是1949年,胡宗南的队伍退守大巴山,把文庙的木料拆了筑工事,可解放军没到,国民党军全逃了。筑工事的木材,被老百姓挖去当柴烧。
  解放后反封建,文庙简单维修后,变成了县立小学。文庙,成了老地名,根本没有了庙。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要修座大庙极不容易。石料、木料、砖料、石灰、砂子,是其主要建材。雕梁画栋,费时背工;神像神位,得仔仔细细,来不得半点马虎。为啥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甚至乞讨,都要修文庙?因为人们心中,不仅仅盼望后人有文化,还盼望儒家道德,渗透到每个人心中。
  文庙让我神一般敬仰,是因为到了山东,参观了曲阜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即公元前478年,快2500年了,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庙,不仅是地方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
  然而我的心情又沉重起来。这些年,听说捐修庙宇的不少,但没有谁来捐修文庙。在经济大潮下,大多人的信仰是金钱,而非“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教,甚至根本不知儒教为何物,孔子为何人。
  振兴中华,首先得有知识文化道德。而文庙,是古人对知识文化道德崇敬的标识。
  当然,不是说现在要修复各地的文庙,而是要在心中,有对文庙、对孔子、对儒教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