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199个非遗项目展现博山魅力

探索生产性保护,让陶琉文化“活化”

2018-05-16 作者: 徐超超 毛鑫鑫 来源: 大众日报
  ◆雨点釉、琉璃、内画……淄博市博山区是中国陶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非遗项目的“富矿”。截至目前,博山共计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199个,传承人56位,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12个、代表性传承人7位;拥有省级以上陶琉艺术大师118名,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41名,大师工作室50余所。
  □ 本报记者 徐超超 毛鑫鑫
    本报通讯员 苏 兵


一家四代守护雨点釉
  在淄博市博山区古窑村的一处山居四合院里,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博山雨点釉烧制技艺传承人周祖毅正在教两岁的孙女周鹤真拉制泥坯。“小孙女经常在一旁看我们工作,久而久之她就想自己动手操作,那是我们和她一起制作的小猪佩奇。”周祖毅指着摆架上的作品说。
  周祖毅出生在博山一个陶瓷世家,父亲周占元兄弟8人,个个都是陶瓷行家。“这些大者如豆、小者如米的点点,可是大有学问。”周祖毅巧妙地把现代理念注入古老的陶瓷工艺,烧制的雨点釉作品晶点均匀、底色纯正。
  周祖毅的工作室陈列着他近年烧制的瓶、罐、盘、壶、碗等作品。记者发现,这些作品釉面平整,漆黑的釉面上布满了饱满均匀的银色星点,酷似雨点坠入水面。“注入清水或白酒,釉点会如银星闪烁晶莹夺目。”周祖毅拿起一个茶杯介绍。
  “我幼时就跟随父母学习陶瓷产品制作,之后自愿从父辈手中接过了雨点釉的研究烧制事业。雨点釉有一种魔力,越做越有瘾。”周祖毅希望儿子周冠丞也能“子承父业”。
  “现在的年轻人想法多,总想去大城市闯荡。”周祖毅说儿子一开始并不想从事雨点釉的工作,上大学时选择了汽车制造专业。“我跟他说,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了解雨点釉这一行。”
  周冠丞毕业那年,去母亲的店里实习了一段时间,便慢慢喜欢上了雨点釉,主动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他去景德镇“镀金”,跟随陶瓷专家刘海峰教授学习陶瓷雕塑设计。“从2012年开始,儿子就能独自进行作品创作了,还拿了不少大奖。”谈起儿子的进步,周祖毅倍感欣慰。
  “真心喜爱这项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雨点釉,周祖毅工作室与山东工艺美院陶瓷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定期来我这里实习实践,我发现了不少好苗子。”
  周祖毅利用自己小小的四合院,打造出淄博博山雨点釉研究院和博物馆。“这是了解雨点釉工艺、展示雨点釉作品的平台,我要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技艺的发展轨迹,并爱上这项传统手工艺。”周祖毅说。
创新缔造“瞬间的美”
  走进“首届中国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的工作室,5座熊熊的炉火前,6位身穿短袖衫的手艺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工作。他们各持一根铁管,穿梭于炉火与器具之间,或吹、或捻、或拉、或展,在来回数十次的烧制与塑型中,一个花瓶初现雏形。
  “炉内温度高达1400摄氏度,手艺人要在琉璃出炉后4—5分钟完成塑型,琉璃就是‘瞬间的美’。”徐月柱说,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需要重复烧制十几次。“有的作品眼看就要成型了,进炉的时候碰了一下,一天的好心情就没了。”
  “走,去我的美术馆看看。”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徐月柱一直致力于琉璃艺术的创新。徐月柱说美术馆里的作品是跟国内外艺术大师合作完成的,都是他的“宝贝”。
  美术馆分为“人立墨彩”“人立水墨”“人立油彩”三个展厅。他每次都会先把参观对象引到“人立墨彩”展厅,讲述他跟国际艺术大师韩美林合作的故事。
  “我曾多次带着琉璃作品拜访韩美林大师,他被我带去的琉璃作品所吸引了。”终于,2014年11月,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开进了博山,78岁高龄的韩美林每天深入琉璃制作车间,与徐月柱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墨彩元素融入琉璃独特的设计造型。最终,“人立墨彩”系列问世,填补了中国国内琉璃艺术热成型炉变的空白。
  “外国艺术家也喜爱这个墨彩系列,我们的作品还荣登米兰世博会、法国(卢浮宫)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殿堂。”墨彩系列的成功让徐月柱探索到了琉璃可以与其他艺术风格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博山的非遗项目面临技艺传承困难、后继人才不足的难题。“琉璃制作工艺学习难度大,两到三年才能出作品。而且工作环境差、危险性高,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了。”徐月柱无奈地说。
  “非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的缺陷日益凸显。”博山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山陶瓷琉璃行业办公室主任刘莲静介绍,博山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年龄大多介于50岁—80岁,年龄层上出现了断档。“我们要逐渐改变这种传承方式,加大与各大院校的合作,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
  非遗项目的传承既需要工匠,也需要艺术家。“不少非遗项目的发展缺乏既能独立设计又能实际操作类似的复合型人才。”刘莲静说,博山区政府将围绕“一二三六”总体思路,以开放的态度“筑巢引凤”,吸引更多对博山非遗感兴趣、有研究的人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博山共有陶琉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近30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120余家。济南大学张振鹏教授认为,不少非遗项目逐渐备受冷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现实生活太远,缺乏实用性。“非遗项目的发展绝不是孤芳自赏,它既是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源泉。”张振鹏建议探索生产性保护的道路,将非遗项目“活化”,更好地与文化产业融合,推动其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