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编辑手记

2018-04-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眼下的这个四月天,用乍暖还寒、阴晴不定形容,再准确不过。一会儿放射出明媚的阳光,一会儿又阴暗一片。
  晚上出去散步时,风很大,头发翻飞,风里热情的唿哨声,如果你再不仔细听,这场春风就过去了;偶尔去山上看落日,夕阳隐没处,迎春花瓣闪闪发光,没有日久天长,如果你再不去看,她们就要落了。
  作为现代人,我们总是与大自然相处太少。不经意地忽略了一个打开想像力的办法。尤其是写作者,设法跟植物动物相处,经历风吹日晒,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身体去接触,才能留下深刻印迹,拥有独一无二的细节。
  受天天的影响,这几天又重读了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惊叹的,并非作家那侦探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从一个老人的脸上看出:谨慎、吝啬、贪婪、沉着、怨恨、凶残、得意、快乐、紧张、过分的恐惧、极度的绝望。而是他所营造出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一直跟随老人,越过大道,横街,人声鼎沸的广场,偏僻的小街,热闹的商业区,无人行走的小巷,大剧院,城市的边缘、廉价酒店,最繁华的市中心。“他”游走在人群中,但思想和灵魂却半刻也没有与芸芸众生有所交集。
  孤独如斯。今天,这种切肤的感觉还在,而这样的写作细节越来越少。
  因为大多数写作者,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斋到书斋,从笔到纸再到电脑,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循环,使得许多作品面目相似,缺乏想象力,使用的语言和表述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想要与众不同,除了脑力,还要体力,付出汗水说不定是一条捷径。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跑步至今,还写过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其中有一个细节:他参加100公里马拉松,“跑到75公里处,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倏地脱落了,除了‘脱落’一词,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好的表达,简直就像穿透了石壁一般,身体一下子钻了过去,来到另一面。”
  没有身体力行,又如何会有这样入木三分的写作。写作的一部分是在外面完成的,而不是在屋子里。
  要知道,无论怎样奇巧的拼凑和组合,也仍然不是创造,不是发现。思想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
  至于跑步的感受,只有跑过步的人才更懂吧。
  作为读者,仅仅从他人的文字寻找智慧,那很容易就会枯干。只有自己去亲自感受的,比如两脚踢踏之地、两手抓握之物,才是丰实的。
  你的春天是什么样子?
  “珍珠泉的海棠,趵突泉里的木香,黑虎泉的蔷薇,五龙潭的丁香,都幽幽地躲在水边或者假山的背后静静地绽放……”
  抓紧去听去看,春天真的很快就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