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工农商学兵,一起来出征,拿起我们的武器,和敌人斗争……”76年前,时任中共山东分局青委书记的钟效培在牺牲前将这首战歌教给了年仅13岁的房公训;如今,89岁的房公训给记者再次唱起这首战歌时,口齿已不再清晰,但依旧精神抖擞,气势如虹。

房公训:七十六年守护烈士墓

2018-03-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摄影/陈巨慧   为了当年一句嘱托,已年迈的房公训五下江西,去寻找钟效培烈士的亲人。今天,面对记者忆起当年,房公训依旧激动不已。
  

■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实习生 王舒 本报通讯员 陈业冰
  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已是耄耋之年的房公训,拖着伤腿先后五次去几千里外的江西省兴国县找寻烈士亲人,他为烈士修坟立碑守墓的义举也感染着村里的其他人。2017年11月,房公训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奖。
  3月21日,记者在淄博市张店区房公训大儿子房宽明家中见到了他。老人身体健朗,只是听力严重退化,采访在儿子的“翻译”下片段式进行。
以讨饭为掩护,为钟效培送饭
  故事要从1942年11月12日的清晨讲起。前一天,鬼子发动扫荡,枪炮声隔着山传来,令莱芜茶业口镇崖下村的村民提心吊胆。那一天早上,天刚亮,五村(崖下、东圈、史家崖、潘家崖、逯家岭)联合党支部书记房祯奎、村长房常保、民兵队长房赞奎、副村长苏成伦、支部委员崔利德等都集结到大队部。房祯奎说:“昨天,山那边枪炮响了大半天,可能是鬼子到榆林一带扫荡遇到民兵阻击,说不定鬼子今天会来我们村扫荡,大家要提高警惕,还是按以前的分工,分头到山上看一下情况,如果鬼子来扫荡,马上组织群众转移。”
  苏成伦带着几个人刚走到村东,忽然发现一个满身是血的人摔倒在路边,他们赶紧把这个人救起,藏在村北地头的堰屋中。这个人就是钟效培。
  原来,在前一天,钟效培率领青委视察团开展抗日工作,一行人走到东榆林村附近时,突然得到报告说日伪军五六百人正朝这里扑来,还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情况万分危急。钟效培当即拒绝了立刻撤离的提议,决定先转移群众。正在老百姓扶老携幼,背着大包小包离开家门时,钟效培又接到报告,榆林前村被敌人包围了!鬼子强行把老百姓全部赶到村西的老槐树下,动用酷刑逼迫老百姓交出八路军伤病员。
  钟效培当即决定,带领民兵去引开敌人。他们来到后面的山坡上,向鬼子开火。敌人顿时乱了起来,老百姓趁机逃往村南的大山中。鬼子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对准他们开炮,一时间硝烟弥漫,火光冲天。一枚炮弹落在钟效培的身边,一声巨响,钟效培被掀翻在地……“钟书记!钟书记!”警卫员一边喊一边抖落钟效培身上的尘土,见钟效培的肚子被炸破,肠子外露,顿时惊呆了。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猛烈,钟效培知道自己身负重伤会拖累大家,拒绝一起突围。在突围的过程中,背着他的警卫员牺牲了,钟效培一个人带伤摸着黑,跌跌撞撞地翻过大山,最后因流血过多,昏倒在崖下村的村头。
  房祯奎、苏成伦刚把钟效培藏好,日寇就追来了。为了抓捕共产党员,日寇搜遍了全村并放火烧村,房祯奎被抓走,从此下落不明。所幸,鬼子没有发现钟效培藏身的地方。然而就算暂时避开了鬼子的搜索,钟效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缺医少药的乡下,党组织只能安排土郎中为钟效培包扎,并且还要时时提防敌人的耳目。在这种情况下,房公训结识了钟效培。
  当年年仅13岁的房公训,朝气蓬勃,勇敢机灵,是儿童团的团长。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党组织安排房公训以讨饭为掩护,为钟效培送饭。
  第一次送饭是当天晚上,苏成伦带着房公训来到石堰屋旁,将堵在堰屋口的石块搬开。苏成伦说:“钟书记,我们已派人去寻找地委。上月17日在我们村东发生了惨烈的吉山战斗,3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地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敌人天天来扫荡,寻找地委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今天下午,房祯奎书记被敌人抓走了,现在生死不明。为了掩人耳目,我们安排儿童团长房公训给您送饭,今天晚上就由俺爷俩陪你。”
“我现在拿起馍馍就想起
钟效培”

  这个晚上,钟效培强忍着身体的疼痛,给房公训、苏成伦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钟效培,江西兴国县人,1930年春加入了共青团,1931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先后任兴国县团委书记,江西团省委书记,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军参战,参加反“围剿”的斗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钟效培遵照党组织的决定,留在江西坚持敌后游击战。1935年5月,他和战友们在与敌遭遇战中被捕。当时,敌人对他的真实身份尚不清楚,在狱中,敌人对他进行严刑拷打,但他一口咬定自己是一个普通战士。直到1938年4月,他在敌人押送转移中伺机逃出,来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共长江局东南分局工作。1939年春,由中共东南分局介绍,他到了延安,入中央党校第二十九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青委组织部工作。1941年初,为了充实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力量,中央派钟效培带领一支青年工作队到山东,以加强山东青年的抗日力量。
  跟着毛主席闹革命、打敌后游击战、被捕入狱经历严刑拷打……这一晚,房公训第一次听到了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毛主席的故事,他知道了共产党正在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在抗争战斗,流血牺牲。一幅幅画面仿佛展现在房公训的眼前,他感到了光荣和理想的力量。在他年少的心灵中深深地烙上了两个人的名字——毛泽东、钟效培。
  第二天,房公训又来给钟效培送饭。钟效培伤势严重,身体非常虚弱。他慢慢从干草上欠起身,好长时间才吃了半个馒头和几口菜。看着钟效培行动艰难的样子,房公训心里难过极了。休息了一会儿,钟效培把一个白面馒头递给房公训,硬要他吃下去。房公训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吃白面馒头,这个馒头,他牢记了一辈子。“钟效培跟我说,孩子,好好地干,等战争胜利了,生活好了,大白馒头没有菜你都咽不下去呢。我现在拿起馍馍就想起钟效培。”想起当年的情景,房公训情绪激动,身体微微颤抖。
  傍晚时分,房公训动身回家拿晚饭,钟效培说:“孩子,我的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我这次伤得很重,估计很难好了。我想托付你一件事,等把鬼子撵走了,你想办法和我老家的人联系上,让他们知道我死在这里。”房公训一听吓了一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好一会儿才点点头“嗯”了一声。
  晚上第三次送饭时,钟效培的精神忽然好了许多,吃了一个馒头和半碗菜,话也多了起来,给二人讲共产党八路军抗战的故事,还轻轻地哼起了歌:“工农商学兵,一起来出征,拿起我们的武器,和敌人斗争……”“……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苏成伦和房公训都很高兴,以为他的伤不要紧了。但是到后半夜,钟效培发起了高烧,捂着腹部痛苦呻吟着。  
  房公训看着钟效培的样子心如刀绞,但是也只能干着急。天明时,村党支部委员崔立德、房常保带着泰山区地委宣传部部长高启云和医生赶到了,然而器械、药品都没有,医生也没办法,只能作简单的护理。9点左右,钟效培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他是护坟守墓人中的核心人物
  3月20日,记者来到莱芜市茶业口镇双山泉村(原崖下村),钟效培烈士的墓就坐落在村北的半山腰。背靠气势雄伟的潘家崖山,脚踏清澈碧绿的水库,山水环绕中,钟效培静静地长眠着。走近前,四棵翠柏围绕着烈士坟茔,坟前立着一块约一米高的青石板石碑,中间刻着“钟效培烈士之墓”七个楷体大字,右上首刻着“抗日英雄流尽血汗 长眠崖下鱼水情深”,左下落款为“崖下村老年协会房公训敬立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
  整洁肃静的烈士坟茔,是房公训出资精心修建的。在钟效培牺牲时,他的坟墓其实十分简陋。当时,敌人随时会来袭,就在石堰屋东侧的一块土地里给烈士挖了墓穴。没有棺材,烈士的身上就盖着一件马褡子,而这马褡子还是高启云的夫人给她哥哥刚做的。苏成伦用胡树棍子撑在墓穴上面,拿了些石薄板篷在木棍上,这样一个简单的坟墓就垒成了。
  高启云部长叮嘱大家:“请你们派人为钟书记守好墓,他的精神会激励我们抗战到底!”苏成伦激动地说:“高部长,您就放心吧,我们一定会为烈士守好墓,我们崖下村党组织一定会把钟书记当亲人对待。”那天是1942年11月13日。
  从那时起,崖下村就有了一批护坟守墓的人。他们牢牢记得烈士钟效培的事迹,每逢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等祭拜日,他们都像对待自家先人一样,为烈士祭扫。老一辈的护坟守墓人,就是当年救护钟效培、为烈士下葬的苏成伦、崔立德、房常保、房赞奎、房公训等人。
  如今,房公训是第一代护坟守墓人中唯一健在的老人,是护坟守墓人中的核心人物,是其他护坟守墓人的支柱与向导。尽管房公训从18岁起就去博山工作,但他坚持每年风雨无阻地回到崖下村,为钟效培祭扫。钟效培烈士下葬时太仓促,坟墓十分简陋,大家一直想为烈士修坟立碑,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资金。
  2005年,房公训在博山的住房被政府统一规划拆迁,给了他15万元的补助。15万元在当时的博山可以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新房,可他想到的却是自掏腰包为烈士修坟立碑,并且他还有更大的志向。
  2006年春,房公训在崖下村租了三间旧房子住下来,主持修坟立碑的事。他拿出3000余元,他出资,其他人出力,一起为烈士修了坟墓,并立起了石碑。同时,房公训又自己掏钱把租下的破房子整修了,制作了很多印有钟效培事迹和毛泽东像的宣传画,挂满了屋内的墙面。很快,他自己设计、出资、布展的钟效培烈士纪念馆就这样建成了。他还把1000套《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无偿赠送给机关、学校以及原来熟悉的老同志,并恳切地说:“希望你们挤时间看一看,毛主席的智慧无穷无尽,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永远不会过时。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的苦心。”
  为了宣传烈士事迹,传承烈士精神,提醒后人不忘历史,他多次跑到镇上,提议把崖下村改名为“钟效培村”。为方便行动,他借了侄子房宽彪的自行车,跑前跑后。在大路上,他为躲避迎面驶来的三轮车飞下了河沟,把左小腿骨摔断了。接到电话的大儿子房宽明把他接回了张店住进了医院……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房公训的行为,甚至有人说,房公训是钟效培灵魂附体。
  风言风语免不了,但护坟守墓的传统从未间断。77岁的房公平是房公训的堂弟,他告诉记者,现在护坟守墓的大都是他们双山泉村老寿星协会的老人们。清扫、祭祀、油坟、立碑、种常青树,老人们做这些,全部是出于自愿,全部是真心对钟效培烈士的感激与敬仰。他们收入本就微薄,但每逢祭扫的日子,老人们都会备好香纸、菜肴带到烈士坟前,“革命烈士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咱连这点钱还不舍得吗?”房公平的话说得质朴。
五赴江西为烈士寻亲
  除了保护烈士的坟墓、年年祭祀、修坟立碑之外,钟效培烈士的嘱托也一直萦绕在房公训的心底,不曾释怀。那就是钟效培烈士希望找到他的亲人,告诉他的亲人他埋骨于此。   烈士在重伤濒死之际,将重要的遗愿托付给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也许在当时钟效培并没有想真的要他去做这件事。但是,为了这一句嘱托,房公训却五下江西,去寻找钟效培烈士的亲人。
  2002年春,74岁的房公训终于下定了决心去江西寻找钟效培烈士的亲人。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坐上了去南昌的火车。4天后,他辗转赶到了兴国县民政局,介绍钟效培是抗日英雄,向他们打听钟效培的老家。但民政局的人说,不知道钟效培,且兴国县的烈士有5万多人,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
  老人不甘心这样失望返回,求工作人员再帮帮忙,工作人员却向他索要山东方面民政局的介绍信。房公训在兴国县的一家旅馆里一住就是7天,眼看着带去的钱就要花光了,他只好打道回家。他感慨说:“我真是老糊涂了,居然忘了带介绍信。”
  回去后,房公训来到茶业口镇政府,请求帮助他寻找烈士亲人。工作人员告诉他:1987年,高启云书记主持在汪洋台南山的柏树林中,为钟效培建立了纪念碑。碑文由高书记亲自书写,上面详细记述了钟效培的故里是兴国县埠头乡龙沙村。工作人员带他来到纪念碑前,他悲喜交集、嚎啕痛哭。工作人员又是感动又是同情,自告奋勇对他说:“您年纪大了,跑一趟江西不容易。我代表镇政府给兴国县发函,您老就回家等消息吧。”房公训满怀希望地回了家,然而镇政府的发函并没有得到回音,房公训几次去询问都失望而回。
  既然知道了烈士的家乡所在,房公训打算再一次下江西。这一次,全家人都强烈反对。但房公训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念头在心里生了根,一日找不到,老人在家里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踏实。2007年秋天,他趁老伴不在家,儿子上班去的空当,匆匆打包了5000元现金和一些行李,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下了火车,又转汽车。人生地不熟,只得一路问过去。经历了十几天颠簸,房公训终于到达了龙沙村,他找到村党支部书记,由于语言不通,房公训费了好大劲才说明来意。村支书说钟效培没有其他亲人,只有三个侄子,都带着妻子在广东打工,联系不上。房公训哀求书记想想办法,书记也很为难,只让他快点回去。房公训在村里住了三天,一直打听不到钟效培侄子的下落,他只好留下联系电话,又一次无奈地返程。
  从秋到冬,房公训是多么盼望有回音,可是直到过了春节,依旧没有任何音讯。老人守在电话机旁,一次又一次地打着龙沙村村支书的电话,但是每一次响起的都是冰冷的自动回复“您拨叫的号码是空号”。老人记不清到底是自己记错了号码,还是村支书说错了,无奈的他决定再下江西。
  2008年春,迫不及待的房公训从民政局开上介绍信,又一次来到兴国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说让他直接去村里找人。他只好到村里找村支书,村支书去外地考察学习去了。他在村里到处打听钟效培侄子的下落,都说在外地打工。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老人四处碰壁,没有办法,他只得踏上了回程。
  2009年春节刚过,房公训想钟效培的侄子们总要回家过年,决定再南下江西。这一次,他把想法一说,全家人更是异口同声地反对。老伴说:“你已经跑了三趟了,都是无功而返。你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再跑还是没结果。”守着烈士一辈子,烈士只有这一个遗愿,房公训无论如何都不想放弃。过了几天,他故伎重演,又偷偷地跑到火车站。可是还没到南昌,他就发现钱包被盗了。懊恼的他只能求助列车长返回。这一次又是无奈返程,回来后,他赶回老家来到钟效培墓前放声大哭:“钟叔叔,您嘱托我的事至今没有完成,孩儿对不住您啊!我咋就这么倒霉啊,四次去江西都无功而返。您在天之灵保佑我,再苦再难我也要找到您的亲人。”
  2012年秋,已是耄耋之年的房公训提前作好了准备。他拄着拐杖偷偷地跑出来赶往火车站,天突然下起了雨,到车站时浑身上下都淋透了。第二天,他发起了高烧。为了省钱,房公训下江西都是买的硬座,这次病得厉害,年龄又大了,连个躺的地方也没有。列车长帮忙联系上房公训的大儿子房宽明,把房公训送上了返程的列车。当两个儿子到车站接他的时候,老爷子面目憔悴、双眼塌陷,腿也走不成路了,回来住了三个月的医院才慢慢康复。
  这一次失败极大地打击了房公训老人,接连五次下江西都未能达成心愿,房公训的心里难免有些悲观。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8月19日,开国元勋耿飚将军之女耿焱在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王小润的陪同下来到茶业口镇,瞻仰汪洋台抗日烈士纪念碑,同时听了钟效培烈士的有关情况,以及崖下村村民义务为烈士守墓70余年,房公训五次下江西寻找烈士亲人的故事。耿焱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她一定帮忙和江西方面联系,尽快寻找烈士亲属。返回江西后,她立即与赣州、兴国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终于找到了钟效培的亲属。
在烈士墓前,房公训老人
悲声朗诵

  2015年9月22日,怀揣着从家乡带来的泥土和泉水,钟效培烈士的侄子钟铅元来到烈士钟效培墓前祭拜。迟来的祭祀了却了房公训老人和崖下村老人们73年的心愿。在烈士墓前,87岁的房公训悲声朗诵当年钟效培唱给他的歌,痛彻肝肠的场景让在场的所有人热泪盈眶。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满含悲怆的声音在坟前念诵,翠柏沙沙作响,仿佛山林也为之含悲。房公训站在钟效培坟前,仿佛又回到了自己13岁那一年,伤重的钟效培教他这首歌的情景。忆及往事,房公训老人忍不住动情,“钟叔叔,您当年在石堰屋唱的歌,今天孩儿念给您听!您嘱咐我找到您的亲人,今天您侄子钟铅元看您来了。73年了才找到您的亲人,孩儿对不住您啊!但我从此死也瞑目了。”73年守坟护墓,坚持不懈的寻亲之路,终于在这一日得到了圆满。
  如今,虽住在张店的儿女家中,房公训还不时坐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双山泉村看望影响了他一生的钟效培钟叔叔。采访中,房公训颤抖着说:“钟效培是我的亲人啊,我对他的感情胜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