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江苏率先组建省级科技转化平台

2018-03-23 作者: 代玲玲 赵洪杰 来源: 大众日报
  □CFP供图   中纺院(海安)纤维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纤维新材料测试。
  □ 本报记者 代玲玲 赵洪杰

  日前,在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出席的上海中英商务论坛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英国8GT签订合作协议。8GT是专门负责把英国原创技术进行转移的机构。这是江苏省产研院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服务本省产业发展的最新举措。
  在江苏有关部门的调研中,创新链条上的两个主要环节,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后者比较畅通,前者是最大瓶颈制约。2013年12月,江苏在全国率先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目的就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并向企业转移,打通“最大瓶颈”。产研院为无行政级别、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时任分管副省长担任。产研院的架构为“总院+专业性研究所”,二次开发主要由各个专业研究所完成。
  2016年,江苏省产研院激光研究所孵化企业的销售总额达4亿元,在研究所中名列第一,由此获得产研院财政补贴1800万元。江苏省产研院在体制上进行创新,它与各个研究所都是独立法人,而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但产研院对各个研究所进行财政拨款支持。这里又一创新是:财政支持不按研究所的人员编制和项目撒“胡椒面”,而是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绩效进行分配,企业认可度越高扶持越高。这就是江苏省产研院创造的“合同科研”。尤为让人称道的是,研究所分为加盟和自建两种,加盟研究所不仅有一个预备期,“转正”后每三年进行一次认定,不达标者取消一切财政支持,直到取消双方合作。
  为推动研究所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江苏省产研院对研究所做了“一所两制”的制度设计。以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例。它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南京工业大学专门从事膜技术研究的人员,对他们实行高校运行机制,负责基础原创成果产出;另一部分人通过组建公司,按市场机制运作,负责二次开发和技术转移。一者抓科研,一者盯市场,由此推动这个研究所孵化膜公司30多家,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打造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膜产业集群。
  无论是加盟类还是自建类研究所,都组建运营公司,所内科研带头人通过现金出资方式,持有研究所的股权。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是省产研院的加盟研究所。按照产研院要求,这个研究院改制为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一千万,十个科研带头人共出资六百万,其余四百万由研究院和当地政府出资。这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几年来他们走访企业1000余家次,与企业签订160多项智能技改订单。
  对产研院,江苏省提供“真金白银”支持。从2014—2017年,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2亿多元,并在每年年初一次性拨付。2016年出台的江苏省科技创新“40条”,第25条专门为产研院“量身定制”: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其更大自主权。
  五年来江苏省产研院发展迅速。目前已建设36家专业研究所,在全省布局6家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转移技术成果2632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478家,201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