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源根石化:敢与国际巨头“掰手腕”

“不一样”,让产品脱颖而出

2018-03-20 作者: 赵德鑫 姜国乐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赵德鑫 报道   源根石化技术员正专心做着油品测试。
  □ 本报记者 赵德鑫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孔淑慧
  
  3月10日下午,山东源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源根石化)生产厂区一片繁忙景象,即将出口中亚地区的产品正在装车组织发运。让董事长姚连志骄傲的是,自从2015年开始海外发展战略以来,公司不仅在新加坡设立首家中国民营润滑油企业海外公司,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海外市场拓展和国际化市场竞争,公司产品还陆续进入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底,源根石化顺利成为海关保税区、海关监管企业,为进一步出击海外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海外战略发展的背后,是姚连志与同事们渴望与润滑油三大国际品牌(壳牌、美孚、嘉实多)“掰一掰手腕”的决心与信心。
  说起新旧动能转换,姚连志对于现状有着“我们不一样”的论述。作为一家民营润滑油制造商,源根石化与国际巨头相比,虽然质量相同,但却拿不到一样的利润;与国内鱼龙混杂的小厂商不一样的是,源根石化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用完善的服务与客户构成战略联合的关系。
  据源根石化总工程师袁俊洲介绍,我国是全球润滑油第二大消费国(美国第一),目前国内润滑油市场结构情况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状态:三大国际品牌(壳牌、美孚、嘉实多)占29%的市场份额,两大国企品牌(中石油、中石化)占31%的市场份额,其他约2000家润滑油企业占40%的市场份额。虽然只有29%的市场份额,但上述三大国际品牌却赚取了我国润滑油全行业70%以上的利润。
  为什么在润滑油市场里会有如此大的利润差距?袁俊洲告诉记者,国外润滑油产品进入中国已经有了123年的时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高端品牌,这让其所生产的高端节能环保润滑油产品可以匹配更高的售价。而我国虽然有润滑油制造商约2000家,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企业不成规模,甚至几乎无检测仪器,不仅产品质量无保障,更用“价格战”等手段严重扰乱了润滑油市场秩序。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只能牺牲利润,同时也造成了石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姚连志认为必须采用“不一样”的新思路与新服务才可以让产品真正脱颖而出,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在我看来,新动能绝非是简单的新设备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新观念。”姚连志说,买设备易,变观念难;做大容易,做强不易。只有真正转换思想,在研发与销售两条腿上作出突破,才能让企业做强。
  如同姚连志所说,源根石化按照国际化标准化实验室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新增国际一流的检测设备6台,国内先进检测设备有15台,使其成为省内唯一一家可以单独完成所有发动机油出厂检测项目的厂家。
  “就在去年12月份,我们参与制定的3项润滑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据源根石化技术部部长宋来功介绍,公司拥有20多项研发成果,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奖1项。公司耗时5年研发的HP液压油可以实现5500小时的使用时间,这已经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准。
  与国外品牌采取的产品代理销售不同,源根石化的销售团队从早年的背包跑市场到如今出口海外,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
  “技术的投入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的销售,让我们与一批客户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源根石化副总经理郭林告诉记者,每年公司最低要拿出600吨的油品进行试验,仅此一项用料就要近千万元的费用。针对不同客户的机器特点与需求,源根石化会以量身定制的方式进行研发,并在客户开始使用后进行跟踪式的服务。
  “记得有一次,宋来功跟我到内蒙古一处矿山进行技术试验。24小时的试验过后,是我们好几个人把他架回到了酒店。”郭林回忆起了之前的一次销售经历,正是源于依履做靴的服务,源根石化才逐步从三大国际品牌嘴里抢到肉吃,并与客户建立了长远的合作关系。
  “我们觉得,公司未来发展的动能来源于做好润滑油的专注与敢于负责担当的精神。”姚连志告诉记者,研发一批,生产一批,销售储存一批,一步一步走下去,源根石化一定能够造出世界最好的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