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民”种地种出“事业感”

2018-03-15 作者: 晁明春 来源: 大众日报
  □通讯员 孟祥江 报道   3月7日,由长清区农广校组织的职业农民“金剪子”服务队将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里。
  □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本报通讯员 孟祥江 李娜

  皮肤黝黑,骨架粗壮,说起话来滔滔不绝,52岁的齐明贵是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上龙村的“老农民”。但对种了一辈子地的他来说,直到最近几年才感觉“上了道”,种出了“事业感”。
  齐明贵早些年一直种花生、大豆之类的杂粮,后来又改种核桃。核桃前期投入大,一年栽树,两年才结果,种植也更讲究,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管理方法都会影响质量,弄不好就全年无收,这让他有些着急。
  “从头学起。”齐明贵说,在新品种新技术面前,怎么看自己都是一个“新农民”。为了尽快掌握新技术,齐明贵报名参加了长清区农广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几乎课课不落,有一次为了赶上一节培训,远在青岛的他,连夜坐火车凌晨一点赶到济南,再等到五点钟搭乘第一班车回到长清上课。
  按照新学到的技术操作,齐明贵的核桃减少了农药残留,结出的核桃皮更薄、不易碎,更好卖。2013年,齐明贵扩大了种植面积,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桂兰核桃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入社的有十几户。“现在种核桃的人越来越多,想要增加效益,就必须走打造品牌和深加工这条路。”下一步,齐明贵打算去长清区农广校学习电商和企业管理,把合作社品牌打响。
  在长清,像齐明贵这样有多年种地经验,但因为新品种、新技术出现跟不上趟的人还有不少。这些“老农民”有能力、有想法,渴望从土地中获得更多收益,对相关的培训需求强烈,也因为参加这些培训而获益。
  张夏镇搞养殖出身的李友建,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办养鸡场,2012年成立了济南市农河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本身技术在行,但经营业务有限。三年前,通过当地畜牧部门介绍来到长清区农广校培训,思路开阔许多,回去后搞一条龙经营,鸡粪种菜,菜园弄好了开办农家乐。如今李友建成了当地多元发展的带头人。
  培训使“老农民”学会了新技术、拓展了新视野,更让“新农民”一开始就能接触现代农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思维。三年前,王娟放弃年薪10多万元的项目管理工作,怀揣着创业梦想回到婆婆家文昌街道孙庄村,在长清农广校的帮助指导下,流转土地20余亩,建起了10个现代化农业大棚,种植“奶油草莓”。因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她种植的草莓鲜美红嫩,酸甜可口,广受市场欢迎。春节期间,她还精心策划组织了济南“鸿之源”庄园“莓”开“艳”笑迎新春草莓采摘活动,连中央电视台农科频道也慕名而来录制节目,着实让“草莓姐”火了一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对此我感触太深了。”长清区农广校党组书记、校长王桂军告诉记者,长清区总面积1178平方公里,7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口46万余人,仍然是农业大县,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较低;资金短缺;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素质相对较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良莠不齐等问题。“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长期困扰着长清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王桂军说,长清区于2013年成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4年又成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通过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政策扶持,这几年共培育职业农民1282人,认定758人为职业农民,他们成为长清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领头羊。这些新型职业农民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和合作社850多家,促进了长清区主导产业的发展。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长清召开,长清区农广校培育工作成为全国十大模式之一。
  “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提升农民素质,发挥好农民力量,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王桂军告诉记者,他们将逐步完善“融汇整合、破立并举”的培训理念。一方面,要把过去以实用技术为主的“小培训”做大做强,逐步吸纳乡村旅游、政策宣讲、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师资力量也要从农技人员为主逐步拓展为涵盖法律、旅游、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不断整合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与邮政银行长清支行合作,向职业农民提供信贷服务,解决职业农民在生产和销售中遇到的资金紧张问题,同时整合职业农民学员之间的合作,通过成立职业农民联盟、职业农民服务队等方式,实现学员之间的资源互通,形成合力等,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