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都市扫描

潘超:安全护航150万架次航班

2018-03-14 作者: 白晓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白 晓 宋 弢
   本报通讯员 班 珮

  眼盯屏幕,手拿话筒,有条不紊地指挥航班保障、协调机场运行工作。他是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指挥室经理潘超,已从事现场指挥工作整整十五个年头。15年来,他保持着现场调度零差错的历史记录,带领团队保障了总计超过150万架次飞机安全抵离青岛机场。
机场运行的指挥者
  AOC(运行控制中心)是机场运行的“神经中枢”,指挥员则是为这个中枢发布命令的“大脑”,每项指令都直接关系到飞机的准点和安全。
  目前青岛机场每天有500多个航班起降,7万多名旅客往来机场。作为指挥室经理,潘超需要时刻关注航班保障流程,保持思维敏捷,及时作出合理的指挥协调预案。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几分钟的差池、小数点的微弱变化在外行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民航从业人员来讲,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偏差都将是一次失误。”潘超说。
  从入职那天开始,潘超的心里就架起了一杆秤,对航班起降时间、对岗位流程操作的不差毫厘的精准执行都是他恪守的信条,肩负着机场运行安全顺畅的职责,24小时坚定守候,保障每一架航班准点出港,安全起降。
提升品质的先行者
  随着青岛机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主业生产更加繁忙,如何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提升运行品质是潘超面临的新难题。
  为了建立机场运行保障标准,为节点管控提供详实的依据,潘超深入机场客运、货运、机务、安检、场务等一线保障部门调研,对接梳理保障流程,最终明确了6个部门共计104项流程,为机场实现节点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标准和依据。
  有了标准,还要落实。潘超主导建立了航班运行保障监控机制,以此来提高航班保障完成率。该机制以CDM放行时间为基准,跟踪、检测每个航班保障环节标准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值机截止、登机开始、行李装载等关键保障节点完成情况,力争实现对每一个航班保障时间节点的全面掌握和流程实时管控。
  在加大进程管控力度的基础上,潘超又提出了通过分析大数据来及时发现和处理影响航班正点率的环节,通过对航班进程管控中节点数据的提取与分析,抓住航班延误的主要症结,再有针对性地下功夫整改,通报影响航班正常的痛点难点,全力消灭可控原因造成的延误。他还代表机场组织建立了航班正常性分析会议,与空管部门、驻场航空公司等单位进行及时沟通协调,通过合理安排、科学调度来充分利用现有空域资源,有效预判保障时间,提高了地面放行效率。
技术创新的工程师
  提升航班正点率,靠管理更靠科技。
  潘超在探索智慧空港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在他的努力下,A-CDM系统在去年共增加或改进系统功能71项,并全面推广应用,做到了与各驻场单位、空管、航空公司的信息共享、协同管理,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保障进程,并加入了保障超时预警功能,实现对放行延误关键环节的预警、发布。
  他为青岛机场引入ADS-B技术,该运行保障与信息服务体系可实时提供航空器监视信息并完成落地时间修正,目前已实现90%以上的航班落地时间误差控制在3分钟以内,有效提高保障资源利用效率,尽力为更多的航班停靠廊桥机位,提升旅客乘机体验。
  为配合今年的春运工作,提高春运期间机场的运行保障效率,潘超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前上线保障完成时间自动修正功能,极大地减少了旅客的机上等待时间,特别是在特殊天气、其他用户占用空域等条件下可以更精确地完成保障,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使航班放行更精准、旅客出行更便捷、机场运行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