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一个金融学者的红楼逻辑学——

红楼探玉9

2018-03-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 一
  这里的文字很平常,但是脂砚斋的批语却很值得玩味。脂砚斋说宝钗和黛玉初次见面,“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如果不理解“钗黛一身”的真正含义,就很难理解脂砚斋这句话。这里的文字哪里看出“虚虚实实,总不相犯”了呢?
  但如果认同宝钗和黛玉都是绛珠仙草,而且一隐一显,这句批语就很好理解了。宝钗是隐绛珠,虚也;黛玉是显绛珠,实也。两人初次见面,是一实一虚的会面,所以脂砚斋才会说“虚虚实实”。
  而且,宝钗和黛玉作为两大女主角,在初次见面时竟然没有安排二人对话,也没有发生任何正面冲突,而是合写两人一起看书下棋做针线。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人都是绛珠仙草,如果上来就写两人之间的互动或矛盾,很容易让读者对同一个角色(绛珠仙草)产生割裂感。但曹雪芹很鬼,没有这么做,这就是脂砚斋说的“总不相犯”。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曹雪芹很小心,他很少安排黛玉和宝钗独处,除非有宝玉的参与。之所以这么安排,因为故事是围绕花匠和小草两个人的。小草是宝钗和黛玉两个人,所以需要一起出现!
  这就是为什么宝钗和黛玉的描写经常是虚实互现、宾主呼应的。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薛宝钗展示金锁等文字,本是宝钗和宝玉的情节,但之后黛玉就会加入进来。同样,在描写黛玉和宝玉的故事中,例如“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两个人正聊得开心,后来也会有宝钗加入。
  之所以进行这样一虚一实、一宾一主的描写,就是因为宝钗和黛玉同是绛珠仙草,不能分割。
  钗黛虽然都是绛珠仙草,但是毕竟是通过两个人物来表现的。在林黛玉去世之前,林黛玉作为显绛珠,是主;在林黛玉去世之后,薛宝钗将从隐绛珠的身份变为显绛珠,薛宝钗是主。
  因此按理说,林黛玉的死,将成为宾主互换的分界线。分界线之前,主要讲的应该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林是主,薛是宾;而分界线之后,主要讲的则应该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薛是主,林(已死)是宾。
  不过,曹雪芹并没有这么简单处理,而是做了过渡。在第四十二回,曹雪芹就安排了钗黛和好,达到钗黛合一、宾主合一的效果。
  脂砚斋说:“故写是回(第四十二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就是说,黛玉去世后,主角将从黛玉变换成宝钗。作者安排第四十二回让二人事先达成谅解,就是为了将来宾主互换的无缝过渡,不至那么生硬。
  如果细读《红楼梦》,就会发现在第四十二回之前,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单独对话非常少。如果没有贾宝玉,两个人一般都很少对话。但是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里,二人和好了,宾主合一了,这时的单独对话就不会产生角色割裂感了。
  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拿《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
  这段对话是钗黛二人和好的开始,也是钗黛合一的标志。
  起初黛玉觉得宝钗“藏奸”,心术不正,但经过这番对话后,黛玉发现宝钗其实并无坏心,二人从此消除隔阂,变成形影不离的挚友,性格也渐渐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