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制接受”到“自觉行为”

——后创城时代的文明提升之路

2018-03-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晁明春

  年三十静悄悄,大年初一静悄悄,大年初五静悄悄,正月十五静悄悄……听不到爆竹声声,看不到烟花四溅,泉城人欣赏着趵突泉的花灯,享受着“一湖一环”的灯光美景,表达着对彼此的祝福,一条条类似这样的充满自豪的点评刷爆了朋友圈。
  环保部门也用一组数字展示了禁鞭的成果:2018年正月十五夜(20:00-次日1:00),济南城区空气质量指数为57至79,空气质量为良,与去年同时段相比,各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均有大幅改善,PM10平均浓度下降67.8%(205ug/m3下降到66ug/m3),PM2.5平均浓度下降65.9%(123ug/m3下降到42ug/m3),SO2平均浓度下降78.9%(76ug/m3下降到16ug/m3),NO2平均浓度下降77.9%(68ug/m3下降到15ug/m3),CO平均浓度下降49.0%(1.429mg/m3下降到0.729mg/m3)。其中,去年元宵节夜晚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的21:00,今年同时段的空气质量改善得尤为明显。
  对去年捧回全国文明城市金牌、进入“后创城时代”的济南来说,如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从“应试创建”向“能力创建”转变,从“战时指挥”向“常态长效”转变,从“宏观指导”向“精准施策”转变,从“党政主导”向“全民共建”转变,从“以管促建”向“德法兼治”转变,从“城区创建”向“全域创建”转变,是一张没有结尾,更不易作答的试卷。如何答好这张试卷,从决策者到各级干部,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都在思考。
  “像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润泽大地一样,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靠的是文化的浸润。从‘强制’到‘自觉’,是后创城时代的济南进一步提升文明水平的必由之路。”在2月27日下午举办的“全国文明城市巡礼——新时代文明之路”泉城论坛上,一位专家举的一个例子颇有说服力:正是通过前期严厉的甚至经常被吐槽的处罚,如今“礼让行人”不但被誉为“斑马线上的文明”,更是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血液中,变成了自觉行为。就是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也会保持这种“礼让行人”的习惯。
  “广大市民群众是创城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奉献者,也是创城成果的享用者受益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明环境的期望、对文明秩序的盼望、对文明风尚的渴望,既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动力之源。”在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能否让市民从“强制接受”化为“自觉行为”,关键就在于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强制”到“自觉”,最大的利好消息应该是《济南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制定和《济南市文明城市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出台。据了解,经过2017年充分的立法调研和民意征询,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济南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有望在年底出台。该《条例》将成为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济南市的文明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将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济南市文明城市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则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根本点出发,将后创城时代的济南文明城市建设明确表述为“十大提升行动”,这“十大提升行动”又涵盖了每年“创城百件实事”,涉及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3年,300件实事,毫无疑问,这将把后创城时代的济南文明城市建设推到一个新的更高更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