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100场戏曲下乡唱响乡风文明

平度“振兴乡村曲艺计划”激活51家地方剧团

2018-03-03 作者: 李媛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媛  
  本报通讯员 德杰 孟珊
  
  农历正月初八,平度东阁街道崔召社区大集格外热闹,一边是琳琅满目的年货,另一边,平度吕剧团送戏下乡的红色大幕伴随着吕剧经典大戏《龙凤面》拉开了序幕,老乡们闻声挤满戏台前。
  自进入腊月门,赶年集唱小曲听大戏成了平度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年大家日子过好了,村里啥都不缺就是缺几分热闹,自从三四年前舞台时不时搭到家门口,老的少的没事就聚过来跟着老师唱两曲,特别是一到年节,这一唱感觉消失好久的节庆味又回来了。”崔兆社区村民王兆仁看完后很有感触地说。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及村民生活方式的日趋多元,曾经响彻乡里、备受追捧的传统戏曲日渐式微。平度境内10多个地方曲艺也未能幸免,受众流失,专业院团平度吕剧团最困难时连续几个月只能发几百块工资,其他民间剧团解散大半,多个流传百年的地方唱腔更是濒临灭绝。“文化自信”,作为传统的戏曲文化也必在其中。2014年起,平度“振兴乡村曲艺计划”正式开局。
  没有收入先“输血”。平度市每年拿出500余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奖补各类剧团和演出队伍,使吕剧、柳腔、快板等传统曲艺及明村镇地瓜戏、田庄烛竹马等地方表演形式的创作、演出环境得到改善。在送戏下乡推广活动中,还采用“政府全额掏钱、剧团负责演出、群众免费看戏”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让戏曲重新走近老乡的同时,也让各剧团有了“造血”的气力。
  “传统曲艺真正活起来要坚持‘内容为王’”。平度市吕剧团团长崔海英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在“演精”和“唱新”上深耕,根据当代审美对《姊妹易嫁》《丰收之后》《小姑贤》等10余个经典剧目选段在舞美、服装、演唱、现场伴奏等方面进行升级加工,使演出更具观赏性。
  在庄户老金剧团团长金峰亭看来,要把观众重新拉回舞台前,还得以当地故事和老百姓身边事为蓝本讲好故事。基于此,平度51个剧团形成了集中采风联盟,每季度都会利用下乡演出的机会收集各村的能人趣事及老乡们喜闻乐见的身边事,然后根据采风素材新编了吕剧《刘谦初与张文秋》《西瓜熟了》《说说十九大》《大泽山下》,明村地瓜戏《聊聊十九大新变化》、庄户老金剧《四个老太去干赶山》等群众叫好的精品新戏。
  “地方戏曲重获新生之初,如同一个幼儿,需要政府的呵护方能成活。但从长远看,地方戏还是要在成长中“增长本领”,经受市场考验。唯其如此,方能真正唱响文化自信的强音。”平度市文广新局局长刘成爱说,伴随着观众的认可,戏曲剧场有了上座率,商业演出也从最开始政府“牵线做媒”到如今企业自己找上门,地方戏曲实现了“满血复活”。
  “文化繁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曲艺振兴是繁荣乡村文化的一个支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我们更想以此撬动起地域特色文化,让代表平度的地方文化风采、文化气度滋润城市的文化自信。”刘成爱说,2017年平度“送戏下乡”2100场,盘活了51家大小剧团演出资源,今年在此基础上计划向市民推发40万张文化惠民卡,其中进剧院听曲子、跟剧院学曲子等文化消费项目持卡可以享受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