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式不能“涛声依旧”

2018-02-23 作者: 杨学莹 赵小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学莹 赵小菊

  “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涛声依旧,产业结构还是那张旧船票,就永远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巨轮,对全国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都是一个大拖累。”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谈到“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实现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时这样表示。
  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正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这四个“不”,拉低了山东的区域竞争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
  回首来路,由于多种原因,山东形成了“两个70%”的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我省的“心头之痛”。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压力,也是一次经济浴火重生的重大机遇。南方一些省市见事早、行动快,搭上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头班车。广东实施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速推动“腾笼换鸟”;江苏实施产业高端发展、信息化引领等六大行动,推动产业向“高轻优强”调整优化;浙江实施“四换三名”工程,打造经济升级版,推动了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在了前列。在这方面,我省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到位、调到位。
  2017年,我省的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只占规上工业的1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排前列的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多为资源型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占40%以上,而广东、江苏两省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制造业;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我省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都没原创在山东。服务业仍以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
  “与南方省份相比,我们更大的差距不在生产制造和一般的生活性服务业上,而是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上。”烟台市长张永霞告诉记者,“山东往往是生产出1就是1,南方是生产出1可以叠加成10。我们很多文章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做透。”
  她以烟台举例:烟台的工业体量大、门类齐全,国家的43个工业大类,烟台有38个。这是优势,不能丢掉。现在的重点是如何挖掘其数字经济潜力,使其尽量由1叠加到10,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方式不能涛声依旧,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资源环境倒逼。我省能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能源消耗占全国的9%,其中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全国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57吨标准煤,高于广东、江苏等省。
  对资源环境倒逼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有深切感受。“我们现在的‘旧动能’占到了七成多。我们想通过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扭转这一对比,尽早形成新动能占主导的局面。”周连华说。
  发展最重要的是看质量效益。我省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只有8.39%,分别比江苏、浙江、广东低1.12、2.82和4.20个百分点。最近,有研究报告认为,我省转调进程总体上落后于广东、江苏5年,有些方面落后得更多。
  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要翻过的一座高山,是必须要打赢的一场硬仗。这需要我们用足用好综合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加快把新兴产业培育大,把传统产业改造好,把落后产能化解掉,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旧船票”如何转成“新证件”,关键在项目,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砸实。省发改委主任张新文介绍,去年4月我省在综合试验区方案起草之初,便同步启动了重大项目库建设。经过9个月的精心策划、筛选,目前已入库了90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概算总投资4万亿元。
  “这900个项目,几乎全部是‘新动能’、全部面向‘四新’。没有一个火电项目,没有一个传统制造业项目。”张新文说,第一步的目标是到2022年,我省十强产业增加值占比60%,达到“及格”水平,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