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沂源:校企“联姻”驱动人才“供给侧”

2018-02-14 作者: 高逢龙 张恒 来源: 大众日报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沂源工业发展形成了以医药健康、新材料、高分子优势产业为主导的高新产业集群,前景广阔,产业发展急需大量优秀人才支撑。然而,回乡学生大多专业不对口造成就业难,企业自己培养技术骨干周期长、成本大。人才供需上的相对不平衡,成为沂源企业发展的掣肘。
  为突破这一瓶颈,沂源县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由单一引才向双向精准育才转变,破解了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供需不平衡的“两难”困境,搭建起企业和人才“双赢”桥梁。
  沃源公司是沂源县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签了协议去上学,毕业了真能就业吗?当时心里感觉没底。”1月25日,在该公司院士工作站内,工程师祖洪伟讲述着自己的经历,2002年夏天,高考发挥失常的他,正纠结打工还是复读。然而,当时县人社部门和沃源公司推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却带给了他一条不同的人生轨迹。经过反复斟酌,他和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去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习染整工艺。2005年,祖洪伟等11人毕业后,顺利入职沃源公司。现今,祖洪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大拿”,年薪十多万元。
  从2002年起,沃源公司先后与西安工程大学、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等院校联合,从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员,统一组织到高校学习急需专业,学成后到企业工作,“订单式”培养了170多人,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继而,该县鲁阳、药玻、瑞阳、华联、合力泰等多家上市企业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一举打开山区县引才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局。
  “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初步解决了是“谁干活”的问题,为满足企业对高端“领军”人才的需求,沂源与高校、科研院所探索推行“返校式”培训,由企业选送部分优秀在职员工进大学镀金。
  2013年华联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达成协议,从在职员工中首批选拔36人到山东科技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脱产进修,系统学习华联公司急需的矿物加工与开采专业知识。2018年1月,兴国新力公司学习借鉴华联公司的经验,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组织企业内部职工参加纺织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并设立教师工作站,解决企业急需纺织类专业人才却引不来的被动局面。一位职工诙谐地说:“通过进修和学习,我们不但提高了学历,身价也至少涨一倍。”
  百舸争进,千帆竞进。从校企“订单式”双向培养人才,到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校的深层合作;从一家企业到多家企业,沂源深化校企合作驱动人才“供给侧”,打造人才高地优势,成为提升沂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
                   (高逢龙 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