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用活扶贫资金创新金融贷款

肥城:金融扶贫活力尽显

2018-02-09 作者: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周倩倩 于娅婕

  “市里的扶贫贷款就是一场及时雨,政府贴息,我得实惠,这日子越过越有信心!”说起金融扶贫,肥城市石横镇道口村的贫困户陈希勇感慨地说。2016年他通过石横镇扶贫办的支持申请了3万元小额扶贫贷款,顺利发展起两菜一粮种植,当年收益达到3万元以上。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我们‘实事求是地想、实事求是地谋、实事求是地干’,对贫困人员精准施策,用好资金,上好项目,金融扶贫,释放活力,为贫困人员精准脱贫找到了金钥匙,铺好了致富路。”肥城市委书记常绪扩说。
“贷”出生活奔头
  “还是党的政策好,贷款3天就到账了,有了本钱,农资物资也敢买了,以前只种粮食,8亩地一年也就5、6千元的收成。现在种两菜一粮,年收入翻倍,达到3万元。”陈希勇喜上眉梢地说。
  据了解,陈希勇的贫困源自家庭负担太重,家中有一个聋哑残疾的儿子和正在上学的女儿,都需要照顾,致使他无法长期外出务工,多年来只靠着几亩地过活。如何脱贫,石横镇积极靠上指导服务。2016年9月镇扶贫办帮助陈希勇在市农商银行办理了3万元无息贷款,用于两菜一粮种植,由“输血”变“造血”,帮其开拓脱贫致富的路子,燃起生活希望。
  针对像陈希勇这样的贫困户,肥城市脱真贫,真脱贫,按照小额扶贫信贷“富民农户贷”政策要求,予以资金支持,助力脱贫。贷款金额在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全额贴息,不用自己拿利息,贷款手续方便、快捷。2017年,肥城市共发放“富民农户贷”5321.5万元,助力1136个贫困户顺利脱贫。
“引”来增收喜悦
  “村里安排我在木耳养殖大棚干活,一年收入6千多元,再加上光伏发电和大棚分红1千多,现在一年的收入比以前多5千多,吃穿用不愁,还有结余,也有钱看病买药了。”从安庄镇安刘村村民刘松利的话中,记者感受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喜悦。
  67岁的刘松利曾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据安庄镇扶贫办主任刘伟介绍,2014年时刘松利家年人均收入只有1950元,他本人患有慢性病多年,妻子年老体弱,劳动能力有限,无技术、无资金、无青壮劳动力让家庭挣扎于困境之中。而类似刘松利这样的家庭,在这个村以及周边村为数不少。
  为让更多贫困人口搭上“脱贫列车”,安庄镇整合财政资金,以公开招标方式引进产业项目进驻安刘村。2016年整合扶贫资金20万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同年,对上积极争取到10万元发展了木耳养殖大棚项目;2017年再次整合30万元带动围子村、正东村、南园村发展木耳养殖大棚,15个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摘掉贫困帽。
  项目助力,增收有路。2017年,肥城市统筹整合省市扶贫资金1500多万元用以发展精准扶持项目76个,集中投向经济薄弱村,强力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实现强村固基。
实现合作共赢
  “能帮助贫困户脱贫,合作社还能获得低息贷款,双方共赢,干劲十足。”湖屯镇德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宗德刚说。该合作社是由家庭农场发展而来,目前社员150多户、耕地近千亩,吸纳17人常年就业,其中贫困户6人。
  宗德刚口中的低息贷款指的是“富民生产贷”。凡是吸纳5名及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固定场所、合法经营,具备履行合同、偿还债务的能力,无不良信用记录,就有机会从肥城市农商银行争取到“富民生产贷”。贷款金额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财政年贴息3%。目前,有54家企业与农商行签订合作协议,全年发放小额扶贫信贷8109万元,带动贫困户1746户、3506人脱贫增收。
  眼下,在肥城,金融扶贫活力尽显。肥城市扶贫办主任张阴明说:“创新金融政策是启动造血机制的关键,实践证明,政府分担风险,企业参与扶贫,群众敢于实践,同心同向,齐力共进,推动扶贫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