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创客致力打造“美丽乡村供应商”样板

宋娜:让沂蒙山村“美丽脱贫”(上)

2018-02-06 作者: 刘兵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刘兵 报道   ▲在朱家林村乡村生活美学馆中,前来参观的游客对村民们制作的布老虎、竹编等格外感兴趣。
  ◆开栏的话
  乡村兴,则齐鲁兴。2月4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刚刚闭幕的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省提出要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开拓乡村振兴新途径。近年来,山东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振兴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大批扎根基层的乡村旅游带头人通过创新创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旅游产品,让千千万万的乡村人走上了幸福路,齐鲁大地的美丽乡村旅游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年伊始,本报开设《新时代旅游创业故事》栏目,今日起走近这些乡村旅游带头人,讲述他们扎根基层、贡献旅游乡村的创业故事,再现新时代农村变迁的缩影,为探寻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提供研究案例。
  □ 本报记者 刘 兵

  冬日的沂蒙大地,寒风凛冽。1月25日,当记者驱车来到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时,群山之间的空旷处,一阵阵推土机的轰鸣声随风入耳。在这片方圆4.3万亩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土地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一辈子也没这么热闹过。”只要天气允许,村里的老人总会三五成群地坐在朱家林村头的广场上晒着太阳,聊聊家常。91岁的退休教师公丕汉是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位,对村史也最为熟悉。每有前来参观学习的客人时,他会主动向大家介绍这几年乡村的改变。“你们一定要跟宋娜聊聊,没有她,就没有朱家林的今天。”
  老人口中的宋娜,远近闻名。不满33岁的她,自称是一个山里娃,实际上她是标准的大学生。这位80后青年设计师,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后来基于对沂蒙山村的热爱,带着责任和追求,毅然返乡创业,致力于家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为省定重点贫困村、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3年前的朱家林还是一个只有70余位老人居住的典型的穷山沟、空心村。2015年秋天,宋娜初到朱家林,站在村口崎岖的山路上,环顾周围,些许萧瑟但不失美景,特别是看到那些淳朴的乡民,倍感亲切。
  “朱家林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典型的。它是千百个沂蒙山村的代表。”宋娜决定从朱家林开始,设计并实践美丽乡村的蓝图。
  从走访乡邻到勘测地形,从查阅资料到咨询专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宋娜便带领团队完成了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规划,并确定了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无门票、开放式”创新型美丽乡村生态艺术社区的目标。
  不搬走一人一户,不破坏一草一木。宋娜说,要完整保留山区乡村的原始风貌,艺术化改造衰败破落老村子,让整个村落“靓起来”,重新焕发生机,实现自然永续、建设永续、人文永续、经济永续。
  理想很丰满,现实有些骨感。村民没有钱,乡村建设就会困难重重,而且没有意义。怎么办?“脱贫致富,乡村振兴。”这是大家达成的一致目标。宋娜说,按照“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本着“企业主体,政府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她与团队一起发起成立了山东燕筑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吃住在村里,和全村的老少爷们一起想办法、理思路。
  经过几天的商议,最终确定村集体成立旅游服务公司和种植合作社,以部分闲置房屋和土地入股燕筑公司,享受燕筑公司30%的经营利润分红;同时村集体流转417亩土地发展精品农场,作为农事体验、休闲采摘配套项目,其中经营土地的收益,60%用于村民分红;此外还成立劳务合作社,下设建筑业、种植业、手工业及物业保洁等4个专业队,为燕筑公司配套服务,合作社提取5%的管理费,用于村集体积累,而参与服务的村民根据工作量每月再单独获得佣金。目前,朱家林由原来的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了村集体年增收近50万元。村集体有钱了,村民脱贫了,乡村振兴便有了希望。
  “精准扶贫给自己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宽广舞台,同时也只有朱家林村真正富了、老百姓都脱贫了,这才是自己创业成功了。”宋娜说。
  目前,朱家林的乡村生活美学馆和五套精品主题民宿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村口标志建筑“再生之塔”和停车场、标识墙、公厕、海绵路面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作为省内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宋娜带领的这个团队已经将朱家林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村创客“孵化园”和生态艺术社区。
  “现在上亿元的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但如何打造成型,如何成为‘美丽乡村供应商’的样板,我们还需要更多创客的到来,需要更优质人才的聚力。”站在村口那条已经焕然一新的柏油路上,宋娜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她知道,这里将会有更多的产业集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将成为朱家林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