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为强省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我省一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2018-02-02 作者: 赵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 琳

  齐鲁大地,精神文明建设再结硕果。在2017年11月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省9座城市、82个村镇、76家单位、28所学校受到表彰。
  过去一年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创建活动表彰年为契机,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为强省建设提供了丰润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深耕厚培价值观自信
构筑共同思想道德根基

  临近寒假,青岛第五十八中学的各项课外活动如火如荼。学生们分期分批走进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系统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青岛市博物馆等场所,感受祖国的科技进步。
  “爱国,是人最宝贵的情感。我们夯实校园阵地,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青岛第五十八中学校长袁国彬表示。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在济南很多居民小区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公益广告牌;几千辆公交车载电视上、几百个室内电视屏上循环播放着这段公益广告词。全省很多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在校园不断唱响。一年来,我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到身边、送进心里。
  去年11月19日,山东省第三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总决赛落幕,为全国观众奉上一场国学饕餮盛宴。大赛持续7个多月,经历了层层选拔,近1000所学校的学生参与选拔,覆盖学生群体数十万,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形成了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的新热潮。
  “山东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形式,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国学小名士”决赛评委、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对此高度评价。
  “国学热”的背后,是山东牢记总书记对山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擎起责任和使命的创新实践。
  过去一年来,全省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村镇、社区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泗水等地建设乡村儒学讲堂,讲解孝道、弘扬仁爱,构筑文明乡风。齐鲁文化丰富的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耕厚培、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推进文明创建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去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发布新一轮全国文明创建成果,我省9市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其中济南市在省会城市序列排名第一,胶州市在50个县级市和县排名第一。烟台市经复查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全省唯一、全国仅有的两个“五连冠”的地级城市。
  文明,是山东闪亮的名片,更是鲜明的精神底色。
  过去一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综合载体和抓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工作全面推进。生活环境更加美丽整洁,社会秩序更加规范有序,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市民文明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创文工作总结暨常态化动员会议,受表扬人员中,体制外一线工作者和群众占到了60.1%。文明的基因已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广大市民已成为走进新时代、唱响新文明的主人。”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说,市民只有从“创城”的旁观者成为“文明”的参与者,城市“颜值”才会更高,“气质”才会更佳,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才会更真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广袤的乡村也向着美丽未来进发。
  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全国文明镇”蒙阴县垛庄镇作为我省唯一一个乡镇先进代表进京参加表彰大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垛庄样本”引来全国“点赞”。
  垛庄镇党委书记公茂礼介绍,垛庄镇以垛庄、界牌、椿树沟等16个连片村为重点,连片打造美丽文明新乡村,乡村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条件、特色生态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和精神文化素质多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为推动镇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动力。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环境干净整洁的“面子”,也要文明习惯养成的“里子”。
  我省自2011年启动乡村文明行动以来,农村村容村貌实现突破性改观。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镇村全覆盖,提前5年完成国家任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841万户,占应改总量的86%。农村群众对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满意度连年提升,由2013年初次电话调查时的74%上升到94.23%。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省份之一,过去一年,山东破陋俗、树新风取得实质性进展,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举办6.4万期,培训农村妇女668万人次,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全省成立红白理事会8.6万余个,培训红白理事会骨干5.1万余人次,有效遏制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全省14个市由政府承担基本殡葬服务费,新建改建公墓5718处,覆盖全省80%人口,移风易俗群众满意率达到95%。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万余个,3000多万人次上榜,实现了善行义举四德榜行政村全覆盖。
  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亮丽色彩擘画齐鲁大地的壮美画卷。
高扬道德旗帜 涵养文明习惯
  2017年,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我省有三人当选。截至目前,山东共有16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位居全国前列。威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刘长城,从1992年开始做慈善,帮助1200余名无助、孤独甚至厌世的残障朋友走出家庭、自立自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后,他表示,“荣誉加身,我肩上又加了一份责任。”
  过去一年来,我省强化道德实践,各地各部门发动基层群众分层推选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充分展现当代山东人的精神风貌。2017年推出“山东好人”716名,向中央文明办推荐好人线索726万多条,有12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1人入选“好人365”封面人物,我省“中国好人榜”入选数量、推荐好人线索数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各个层面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展开。多地通过举办道德模范事迹巡回展览、宣讲等实践活动,让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看得见、学得到。有些地方把道德模范故事拍成电影,写入书籍,搬上舞台,在以德润心的同时,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省委宣传部定期发布的“厚道鲁商”企业诚信红黑榜上,诚信的企业有自己的“诚信档案”,贷款融资方便简单。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孔孟之乡崇尚道德礼仪,不诚信的企业在山东没有立足之地。
  过去一年,文明成为山东最美的风景。各地通过深入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抵制不良庸俗习气。文明餐桌、“光盘行动”,文明使者、美德游客评选活动等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作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全省注册志愿者突破700万人。各地聚焦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标志等行为,各级文明办、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开展交通安全文明行动,扶正祛邪、激浊扬清。
  环境美了,人心暖了,快乐多了……齐鲁大地上,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受益者。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强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更加坚实的道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