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城事

“都是救人,没啥不一样”

——记日照市首例二次捐髓志愿者、虎山卫生院副院长孔辛亮

2018-01-30 作者: 丁兆霞 来源: 大众日报
  工作中的孔辛亮。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本报通讯员 刘欣欣

  作为一个85后医生,日照市岚山区虎山卫生院副院长孔辛亮的青春,叠加着两份情怀,一份是医者妙手,一份是大爱仁心。
  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他不顾父母的担心和反对,义无反顾地捐献骨髓。半年之后,为了同一个患者,他撇下刚刚做完手术的幼子,选择再次捐献。
  他说,“学医就是为救人。捐造血干细胞和治病都是救,没啥不一样。”
配上了我得去
  男、42岁、浙江人、体重100斤左右、血型A型,对于自己两次用骨髓去挽救的那个人,孔辛亮所知道的信息只有这些。第一次,他为这个人捐献了198毫升造血干细胞。
  “大学里也常献血,不怵。”孔辛亮说,2011年5月日照市红十字会在岚山区卫生系统中组织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他当时没有犹豫就报名参加了,没想到不到两年,就有了捐献的机会。
  当时日照市红十字会打来电话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低分辨初配成功,询问是否同意捐献,他的答复是,自己没有问题,但需要再跟家属说一声,两个小时内回电话。
  “配型这么难,既然配上了我就得去。”孔辛亮与妻子通电话。知道丈夫决心已定,当时同样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妻子张海霞选择了支持丈夫。一个小时内,孔辛亮就回拨了电话,表示同意捐献。
  随后,孔辛亮填写了同意捐献志愿书,并做了血样采集高分辨配型检验。2013年1月31日,他接到日照市红十字会通知,体检合格,将于2013年2月27日正式去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
  孔辛亮这才把事情告诉了父母。当时,孔辛亮的大儿子刚刚一岁半,正在家中帮着带孩子的母亲,害怕捐献会给身体造成损伤,十分焦急,“你要是去,我就不看孩子了。”
  知道母亲想不通,正月初,孔辛亮就叫同事去家里吃“过年饭”当说客。饭桌上,父亲闷头喝酒,一声不吭,母亲愁眉难展。然而最终,二老还是点了头。
  2013年2月27日,不放心的父母执意跟着孔辛亮坐车到了济南。自2月28日至3月4日,为了更好地捐献,按照捐献要求,孔辛亮共接受了九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的注射。4日上午8点半,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采集室,孔辛亮成功捐献了198毫升造血干细胞,并于当天晚上成功输入患者体内。
救人哪能半途而废
  距离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刚刚过去5个多月,2013年8月21日,孔辛亮又接到通知——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病情不稳定,根据主治大夫建议,需要再次为患者捐献淋巴细胞,增强患者抵抗力,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没有一点犹豫,孔辛亮当即答应二次捐献。这一次,为了不让父母担惊受怕,孔辛亮选择了隐瞒。
  经过体检后,2013年9月25日孔辛亮接到了日照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定于2013年9月28日去济南进行淋巴细胞捐献。
  就在接到电话的这天,在济南某医院,孔辛亮刚刚两岁的儿子因为支气管异物正在住院手术,一家人心急如焚。此时,张海霞也迟疑了,“能晚点去吗?”“病情不能等,救人哪能半途而废!”
  9月27日,孔辛亮为做完手术不久的儿子办了出院手续,与家人回到日照。28日一早,他又独自踏上了去往济南的路程。
  29日,在山东省立医院的采集室,孔辛亮又一次躺在了病床上。这一次,他为患者捐献了122毫升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