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明清古镇 丁氏族居 芳香小镇 文美大村

2017-12-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青岛市黄岛区大村镇辖115个村,人口7.2万人,面积218平方公里,是山水之城、生态之镇,是特色农业发展兴旺之地,也是30万丁氏后人的乡愁之根。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生态、产业、文化等优势,以实现“山水优美、田园秀美、人文淳美”为总体目标,加快推进“明清古镇、丁氏族居、芳香小镇、文美大村”建设。
留住绿水青山 吟唱文化古韵
  大村镇坚持生态立镇和保护性开发基本理念,重点推崇明清时期琅琊丁氏文化,打造以文化为载体与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大村是“全国环境优美镇”“全省绿化模范镇”“山东省森林乡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辖内拥有“五山两河二十库”,林木总面积17.7万亩,森林覆盖率58%;中小型水库塘坝151座,总库容量5188万立方米;白马河、吉利河两条“百年老河”支流28条,两河流域覆盖全域。大村可谓是西海岸新区的“城市之肺”“饮水之源”和“重要粮仓”。
  文化古韵增添时代风采。秀美山川激励一片地域人文的发展。诞生于650多年前的明清时期琅琊丁氏,现延续有72分支,后代子孙30多万人,其家族文化——丁氏文化,于古于今促动着大村的文化风韵。丁氏文化集中体现在流转至今的古著、古人、古物、古训、古事等文化线索上,包括《金瓶梅》《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历史古著;丁惟宁(兰陵笑笑生)、丁耀亢、丁自劝等文人雅士;“关帝庙退敌兵”“不忘一饭之德”“一门三进士”等文化故事;丁氏家训、“家政须知”、“耕、儒、仕、商”等百年古训。丁氏文化的精粹成为当前开展的镇风、村风、民风“三风”活动主要内容,广泛宣传、深入民心。
  旅游活力展现“第一印象”。2017年,大村镇创建西南庄和戴家庄两个市级美丽乡村;打造藏马山悠然谷、城发生态园等36个精品园区;开城路干道自西向东规划建设剪纸艺术、三盏石灯、丁氏先贤石雕、国学馆等主题景观和设施;成功协办2017中国首届食用菌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大会,举办首届青岛西海岸吉利湖马拉松大赛等旅游体验以及会展活动。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振兴计划,呈现新区西行客源的“最美终点”,东行客源的“第一印象”。
农业升级拓空间 小镇特色全规划
  立足镇域资源优势和生态基础,紧紧围绕实现“山水优美、田园秀美、人文淳美”总体目标,按照全域统筹、规划先行、特色引领、发展共享的理念,构建“一核双引擎、轴带贯通、六区联动”产业布局,着力规划建设“明清古镇、丁氏族居、芳香小镇、文美大村”。
  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引导特色农业全域“开花”和适度规模经营。
  大村镇菌药茶花果畜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全镇食用菌生产企业及园区15家,专业合作社30家,各类芝菌品种8个、品牌10余个,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食用菌特色小镇示范单位”称号;芝菌产业扶贫模式成为示范,建成5个镇级和10个村级产业扶贫园;金银花、石斛、西洋参等中草药种植面积1000亩;茶叶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浓香山、石锅绿茶等茶叶品牌畅销全区;各类苗木花卉园区20000亩,城发集团规划建设万亩牡丹产业园;果林面积7500亩,打造了西海岸国际蓝莓节分会场;以琅琊鸡、韩牛养殖为代表的特禽牲畜养殖全区单体最大,年存栏韩牛1200头、本地黄牛2000头、琅琊鸡5万只。
  构建特色小镇。着力推进城镇硬实力和软实力综合提升,逐步打破限制城镇扩容辐射发展的空间壁垒,推动城镇布局“东扩南展”。
  2017年,全镇共引进区级重点项目6个,在谈项目13个。一是城发国际牡丹产业园牡丹种植规模近1000亩,基因库入库品种500余种,中国农科院牡丹研究中心青岛分中心落户大村;二是完成藏马山路至开城路、S398西南庄至天台山两条景观迎宾大道土地清理;三是利用移动互联以及北斗技术,打造平安大村智慧管理平台;四是规划建设北斗车联网大数据中心项目,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五是建设4.0功能型农业农交中心,打造集4.0功能型农业、北斗可视化远控智慧农业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监管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平台“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交易服务中心。
美丽乡村引前行 乡村振兴续航线
  2018年,大村镇将在新区方向、新区标准、新区速度、新区质量引领下,加快建设“明清古镇、丁氏族居、芳香小镇、文美大村”,打造西海岸新区承东接西的“西部要塞”和西进东行的“最美门户”。
  坚持标准、坚定方向、坚守底线,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标准引领。大村镇将积极主动融入新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大格局,坚持在产业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民生事业等各大领域的设计规划、落实推进中“一个标准到底”。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山水优美、田园秀美、人文淳美”“三美大村”总体目标,“一核双引擎、轴带贯通、六区联动”产业布局。重点发挥白马河、开城路“一河一路”轴带作用,推进藏马山与白马河、镇驻地与开城路“山河·镇路”两大空间区域开发。
  三是坚持生态基底。坚持依靠生态治镇、立镇、兴镇,保持生态底色不变,整治一片区域、形成一片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不断做优做强山水田园文章。
  强化科技、产业、文化三大支撑,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一是强化科技兴镇。密切与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4.0功能型农业、玉木耳等芝菌新品种普及推广,探索建立全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孵化基地。协调推进北斗车联网数据中心在区内选址落地以及北斗关联产业项目入镇。
  二是建设“三园一体”。规划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园一体”。重点抓好国际牡丹产业园、芳香产业园、西旅百花园、沿藏马山特色观光园、环吉利湖生态保护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芳香生态产业,建设“芳香小镇”。
  三是传承文化基因。继承发扬丁家大村文化基因,着力提升城镇软实力,加快“文美大村”建设。主要抓好五件事:推出一系列书籍、讲好一系列故事、选树一批典型、建好一处国学馆、打造一个文化内涵小镇。积极开展“大村工匠”“创新之星”“孝善之家”“书画之家”等文明创建活动。
  坚持标本兼治,为实现乡村振兴厚植良好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基层党建。深入推进党建“三基工程”,健全完善“社区党委负责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更加明确、服务重心完全下移,突出村党支部书记“领头羊”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是深化作风建设。坚决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持续健全镇村干部作风管理制度,打造能扛重任、担当过硬、勇争一流的政治生态和风气环境。
  三是强化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大村智慧管理平台作用,将治理的感应触角、服务半径延伸到最基层、覆盖到全领域,实现农村管理、农村建设、农村服务所有涉农事项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平台指挥调度、一个平台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