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2017-12-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东平县彭集街道脱贫攻坚走出特色路
  东平县彭集街道结合实际,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把握扩大就业创业富民之本,激活改革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走出一条具有彭集特色的扶贫攻坚新路子。目前,3个省级贫困村实现了“摘帽”,实现467户、1121人贫困人口脱贫。一是突出深化改革,走活资产收益带动的扶贫路子。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专项贷款等资金资源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实现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双赢。王庄村利用扶贫专项资金成立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贫困户既有固定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还能在合作社打工;坚持负赢不负亏,合作社还拿出扶贫资金的10%以上用于贫困户项目收益分红。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建设,走活产业园区辐射就业的路子。规划建设了占地550亩的扶贫产业园,通过集中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脱贫。海工科技国际绳网产业生态园已为街道300名贫困人口设置了虚拟岗位,每人每月发放工资150元。同时在4个村设立扶贫车间,带动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脱贫。三是突出政策引领,走活依托村级增收项目带动就业的扶贫路子。紧紧抓住彭集街道被财政部列为扶持村集体经济增收试点单位机遇,大力兴办一批村集体增收项目。26个村有了成熟的项目,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项目有2个;村集体拿出项目收益的10%—20%作为贫困户的收益分配。四是突出抓好新业态建设,走活电商带动就业的路子。积极发挥电商产业园的作用,扎实开展了人才培训、平台搭建、服务体系和产品上行等各项工作。农村电商乡村服务站发展到1000多家,可直接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淘宝店铺已达到600多家,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通过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曹儒峰 高军)


赡养扶贫
让贫困老人老有所养
  针对农村个别贫困老年人子女不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的问题,石横镇因人制宜、因户施策,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将“孝善文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组织开展“孝德建设·赡养扶贫”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等方式,引导子女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确保贫困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
  石横镇成立“孝德建设·赡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镇包户机关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深入宣传发动,逐户摸清家庭情况,全面掌握老人经济收入、土地、劳动能力、子女经济能力等现状,精准掌握老人供养状况。同时,倡议、指导43个村居全部成立了赡养扶贫理事会,推选村(居)中威信高、办事公道的党员或群众担任小组成员,负责监督子女赡养情况。通过子女缴纳赡养金,镇政府根据年龄段再给予200—400元不等的补助用于贫困老人供养。全镇有501位建档立卡贫困老人的子女签订孝善协议并及时足额缴纳赡养金。同时,各村居将赡养扶贫与善行义举“四德榜”“文明家庭”等先进荣誉评比挂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孝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确保每个贫困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     (曹儒峰 邱涛)


精准发力 科技先行
脱贫攻坚显成效
  肥城市大力开展科技扶贫行动,聚焦科技引领、技术帮扶、精准发力,促进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在贫困区域转化应用,科技扶贫项目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贫困群众致富和贫困村集体增收。
  肥城市根据贫困村产业实际,严把科技指导员用人关,先后从科研院所、涉农单位选派3批共73名专业对口、技术精湛、年富力强、勇于担当的技术人员作为精准扶贫科技指导员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科技指导员深入贫困地区,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村主导产业、产业方向、产业属性、群众需求等信息,认真科学研判,寻找致贫症结,围绕脱贫致富主线,立足当前实际,统筹各地经验,科学谋划脱贫良策,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肥城市科技扶贫帮扶一揽子表”。为发挥项目资金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肥城市共组织实施了24项科技精准扶贫项目,涉及有机蔬菜种植、林果高效栽培、畜禽标准化养殖等多个领域,扶贫项目精准对应贫困村产业提升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成果精准对应贫困村实际需求,使项目落地可生根,药到可病除。同时,加强对科技指导员的管理,对工作不积极、与贫困村发展要求不相称的及时调整,确保打造一支高效、专业、敬业的科技扶贫主力军。      (曹儒峰 刁德才)


文化扶贫: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东平县沙河站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坚持“文化为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共建共享的文化扶贫思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沙河站镇坚持从“根”上对贫困村进行文化扶持,通过“送文化给百姓”“种文化在基层”等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了广场舞大赛、送戏下乡、送电影进村等文化惠民活动196场(次),相继打造了“沙河站站歌”“沙河站笑话”“沙河站的传说”等精品群众文化品牌;在全镇建立农家书屋65个,文体广场52处,村级“党史村史馆”15处,组建农村广场舞蹈队23个,农村文艺宣传队6个,培植庄户小剧团5个,培训农村文化带头人195名,农村广场舞舞蹈队队员1000多名,发展农村文化志愿者78名。同时,广泛开展了文化帮扶和人才培养工作,贫困村农家书屋占有率,文体广场建成率,广场舞舞蹈队组建率,文艺人才培训率,有线电视、网络宽带通村率均为100%,基本实现了“歌舞有场所、学习有书屋、文艺送下乡、网络村村通”的目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此基础上,该镇将农村文化与产业培植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民间工艺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雕葫芦、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辛庄铁丝笊篱、孙村竹编等传统手艺培植成特色文化产业,设立了实训基地,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文化财富的流失,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同时引导农民利用文化资源,发展产业实现脱贫,采取“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项目,助推精准扶贫,已带动全镇贫困户132户、287人脱贫增收。
  (曹儒峰 关中运)


“大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泰安高新区坚持通过“大项目”带动“大扶贫”,积极发动各行业部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在项目建设资金和建设内容上向贫困户倾斜,今年通过整合农业、林业、水利项目资金1155万元,带动358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泰安高新区成功争取到全国整县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争取扶持资金1200万元,主要用于打造一二三产业综合体。为了让项目资金真正发挥效益,带动一方群众,在区财政局和扶贫办的推动下,从该项目中整合资金240万元,整合土地50亩,通过遴选公示,选取周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63户贫困群众,分别为之建设一个冬暖式大棚,并签订发包合同,免费让贫困群众种植有机蔬菜到2020年,2020年后按市场价收取租金。两个项目实施主体泰安青青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和泰安五洲润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让贫困户加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收购协议,设置保底收购价,并提供种前、种中、种后的技术服务,通过“订单保底价收购及利润二次分配”的方式,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64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该项目的实施,既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也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群众增收的双赢。
  (曹儒峰 张道泉)


潭坑涯村:春养木耳秋种菜 贫困群众致富快
  一个市级贫困村,嬗变仅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成为木耳产业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多元。为探其究竟,笔者到东平县潭坑涯村进行了走访。
  该村是个600多人的小村,经济基础薄弱,除传统粮食种植外,群众收入微薄,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户24人。市派第一书记张树和驻村帮扶以来,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利用扶贫资金,重点发展富民产业。该村流转土地260亩,一期建设黑木耳种植大棚5个,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前来打工,平均每人每天打工收入50元。黑木耳种植从3月份接种到6月份收获为一个周期,每名贫困群众能增收3800元。同时,村集体通过扶贫项目收益对贫困户分红,2017年每位贫困群众增加收入700元。
  为解决木耳种植一年一季、大棚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实现效益最大化。该村聘请专家考察论证,并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外出考察,借鉴外地经验,在大棚闲置期种植西兰花、有机菜花等。目前,西兰花、有机菜花长势良好,春节前上市,每棚可增收5000元。
  “春养木耳秋种菜”的新型种植模式,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村庄40多个木耳大棚一季变两季,单一变多元,增加了土地收益,提高了抵御市场能力。 (陈淑锋 侯铖)


泰山景区
“X+贫困户”模式促脱贫
  脱贫攻坚以来,泰山景区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通过“X+贫困户”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是“扶贫基地/加工点+贫困户”模式。利用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来料加工扶贫基地或加工点,采取“公司+加工点+贫困户”“公司+扶贫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截至目前,已建设扶贫基地或加工点12个,可带动70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人均月增收1300元以上。二是“特色种养+贫困户”模式。通过与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签订脱贫协议,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泰山女儿茶、生姜、大樱桃、核桃、板栗、螭霖鱼、大黑山羊等种养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其中,大津口乡各村茶叶合作社,共辐射带动20户贫困群众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户均年增收2000元。三是“乡村旅游+贫困户”模式。发挥景区旅游资源优势,采取“景区+公司+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形式,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项目,重点打造黄前镇大地村等乡村旅游扶贫村,可辐射带动71户、157名贫困人口脱贫。四是“农村电商+贫困户”模式。依托辖区内林果业优势,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模式,推动“网货下行、农产品上行”,可带动213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曹儒峰 李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