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用好汶河水节约地下水留住天上水

宁阳:开源节流解用水之困

2017-12-22 作者: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宁阳县年平均降雨量不足700毫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11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今年该县粮食总产达71万吨,保持稳定。该县是如何解用水之困,服务工农业发展的呢?
  “我们连续多年实施调水、节水与蓄水‘三大工程’,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用好汶河水,节约地下水,留住天上水,保障民生所需,服务发展大局。”宁阳县水务局局长刘远在一语中的。
  □ 本报记者 刘涛
    本报通讯员 李辉 王雷

调水——
汶河水滋润60多万亩良田

  汶水汤汤千古悠,逐波激浪越平州。汶河,自东向西,流经宁阳县北部。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该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磁窑镇堡头村建设了茶棚取水口、东引汶干渠,引汶水注入月牙河水库,重点供水该县东部区域,后来又重新改建堽城坝、西引汶干渠,拦截汶水重点供应宁阳西部区域。
  位于该县南部的乡饮乡,由于地质条件限制,缺水成为制约工农业发展的大难题。宁家庄村年过70的宁方旭说,有一次浇灌自家的5亩多地,竟然用了45天,“当时用潜水泵抽水,抽上十来分钟井下就没水了,只能等有水了再抽。”因为缺水干旱,曾经一片2亩多的土地,只收获了200多斤玉米。
  随着宁阳县多年来持续推进东西引汶干渠的维修改造与清淤治理,终于在今年春天实现引汶水进乡饮乡,“这是30年来第一次,连续60天向乡饮乡供水超过2000万立方米。”县引汶灌溉管理局副局长颜红星介绍。因为有了水,今年宁方旭大爷家的粮食亩产也实现翻番,由600余斤增长到1200多斤。
  “围绕引汶调水工程的实施,我们建设了堽城坝灌区、东引汶灌区和月牙河水库灌区,三大灌区覆盖了全县近90万亩基本农田中的60多万亩。”刘远在说。
  引汶工程水可供灌溉,还可用作生态水。行走在洸河河岸,绿树掩映,三步一亭,五步一观,步步见水,移步异景,成为县城西部一道靓丽的城市水生态景观。
  “其实,现在洸河流淌的是大汶河水!由于原先的洸河源头活水已枯竭多年,我们通过西引汶干渠,途经十多个村庄,将汶河水引入了洸河公园。”县引汶灌溉管理局副局长苑胜国说,“每年汶河水为洸河流域补充水量约有4千万立方米,这不仅实现了引汶进城造景,而且补充了地下水源,维护了水生态平衡。”
节水——
“浇地”转向“浇作物”

  “对于宁阳县来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难题,不仅仅是引汶水调活水,关键还在节水,潜力则在农业。”刘远在说,缺水倒逼着农业节水“自我革命”。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说明了水和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磁窑镇茂义村牛栏山山岭,浇灌500多亩猕猴桃采用的正是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现在浇灌很简单,不到一分钟就能浇上。”村民侯明桥一边在电脑上演示操作过程,一边乐呵呵地说。打开灌溉控制系统,选取区域,用鼠标轻轻一点,即可实现水肥同步灌溉,汩汩清水喷灌在果树根部。
  据县水务局农水科科长陈淑青介绍,原先这片山岭几乎处于抛荒状态,去年他们在这里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了果树微灌自动化控制设施设备,“与传统灌溉相比,水肥一体化能节省化肥用量25%左右,节水率在40%以上,而且省时省力。”
  不仅是水利部门,该县发改局的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农开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资源局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都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据悉,仅县水务局就已连续8年实施了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由“浇地”转向“浇作物”,农业生产方式正因水而变。
  但“节水革命”不只发生在农业领域。随着引汶进城工程的实施,目前金明热电、国能生物发电等城区周边7家用水大户,也都用上了汶河水,代替了地下水,封停了自备井。
  刘远在说:“仅这7家企业,每年用水量约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我县3个中型水库的兴利库容,现在用汶河水置换地下水,不仅节约了地下水,而且企业还需要支付水费,这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环保节水意识。”
蓄水——
保水土保生态成为常态

  直界水库地处东庄镇南部山区,库容1300万立方米,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我们这地方山坡陡,降雨汇流急,主汛期时,山上的径流以及水库上游的8个小型水库,都能汇水进来,所以水库的调洪蓄水功能尤为突出。”据水库管理所所长王宁介绍,直界水库还在2010年被确定为全县的备用水源地,明年将在水库下游新建饮用水水厂,缓解东部乡镇的用水需求,更好地发挥水库的经济社会效益。
  想要留住、用好天上水,各类防洪蓄水抗旱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近年来,宁阳县有计划推进实施全县92个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同时,针对东庄镇、磁窑镇等东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地貌的实际,又将该片区域列为全县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
  由于地质、土壤、降雨等原因,彩山北麓水土流失问题一度影响山区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而今,随着近5平方公里的彩石清洁生态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路成网、田成方、塘坝相连,山上树木葱郁,山下林果茂盛,山水林田相得益彰”,一幅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县水务局水保办主任吴永刚说,通过建设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坡改梯工程,配套完善蓄水池、蓄水谷坊、沉砂池等水利水保工程,广泛栽植水土保持林草,“项目区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2万吨,增加蓄水21万多立方,植被覆盖率95%以上。”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方可产生“1+1>2”的叠加效应。在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的同时,蒋集镇彩石村采取“参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土地流转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桃树、葡萄等高经济价值果树20余万棵。“目前,合作社每年经营产值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4000元,达到现在的15000元。”村干部田洪高兴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地百姓最深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