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标准,滕州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打“美丽牌”助力乡村振兴

2017-12-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环泽 
    本报通讯员 魏 锋 徐 琦

  美丽乡村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认为,答案就是宜居、宜业、宜游。我们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美好家园。”滕州市委书记邵士官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美丽乡村39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6.8%。
  近日,记者穿行在1495平方公里的滕州大地上采访,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由外到内的巨变,100多万农村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
  “老手艺又吃香了,日子过得挺有滋味。”在南沙河镇前辛章村,65岁的徐宜兰正用麦秸杆编制着盛干粮的囤子。她告诉记者,一天差不多能编一只,赚20多块。
  镇党委书记周琪介绍,前辛章村草编技艺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滕州草编”发源地。为了让草编工艺传承下去,村里成立了草编合作社,除了编制锅盖、煎饼筐等生活用品,还开发了圣诞筐、背包等时尚用品,总计30余种,出口法国、意大利,年收入200余万元。
  滕州突出乡村美,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抓好村庄规划编制,让农村环境景区化,把每一个村庄建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目前,“民宿人家”郝洼村、“龙湖风情”焦庄村、“墨韵书香”圈里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正在加紧建设中。
  洪绪镇白龙湾村位于上善郊野公园南岸,村民自觉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花,不乱倒垃圾,成为10里秀美荆河沿岸亮丽的生态明珠。
  冬季取暖改用新型清洁炉和清洁煤,旱厕改成了水冲厕所,用了十几年的土灶改成了液化气灶……一年来,村民张士泉家的几大变化让他禁不住感叹,“俺觉得除了没住高楼,跟城里也没啥差别。”
  滕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晏辰介绍,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中,滕州突出生态美、生活美,聚焦“五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七改”(改厨、改厕、改水、改路、改电、改医、改校),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目前,全市70%的村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120万人口吃上集中管网水,完成农村旱厕改造9.7万户。
  姜屯镇沙东村最近发生了一起纠纷:一位50岁的狄姓村民跟邻居一起喝酒,突发脑溢血病逝。家属没有大吵大闹,直接找到村法律服务工作室,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6名陪酒者每人赔偿1万元。
  村支部书记狄崇杰告诉记者,村里依托村党支部,吸收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人员,成立了村级矛盾调解中心、法律服务室,加强“四德”教育,先后涌现出“感动滕州人物”狄宪才等,实现了大事小事不出村,连续30年无信访。
  滕州建设美丽乡村突出人文美,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倡树“新风尚”、构建“新治理”,建设“四德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大众化、具体化。目前,全市共升级改造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06个,农家书屋、善行义举“四德榜”实现村居全覆盖。
  在滨湖镇人民庄村,藕池、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平台,在合作社带动下,人民庄已没有贫困户。
  “人民庄靠近微山湖,大伙在村合作社搞藕粉、荷叶茶、鸭蛋加工,一年四季都忙,户均年收入五六万。”村支部书记段成宪告诉记者。
  让美丽乡村“强富美”,滕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村民依托资源禀赋、优势条件,发展农业“新六产”,叫响界河马铃薯、龙阳萝卜、柴胡店酥梨等农业品牌,实施了正德康城、鲁班小镇等集乡村旅游、农家乐、农村电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培植“当家产业”强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