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美丽乡村展示

美丽乡村规划:高度契合居民生产生活方式

2017-1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点评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勘察设计院院长 刘经强
  大众日报作为2017中国美丽乡村发展大会山东分区的承办单位,推出“谁为美丽山东代言,角逐中国美丽乡村”推选活动,为全国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交流、展示搭建了一个平台。对照活动中参选村镇的情况,在此谈谈有关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思考。
  规划设计是指根据规划设计对象的性质、所处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出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建筑空间及环境。所谓规划设计的“对象”是指乡村或者建筑,“性质”即功能定位,具体指人们从事生产的方式。
  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差异很大,如:牧民需要畜牧圈舍和草料存放空间,而粮农则需要粮食、机械和工具的存放空间,果农需要果树机械、工具和恒温库等设施空间,这些不同的功能需求直接影响村镇规划和建筑空间的组织。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研究他们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生活行为方式和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设计出符合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空间组织形式、空间形态和建筑环境。这便是“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决定居住空间形态”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思维。
  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评析和规划设计实践中,应充分重视村镇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契合度。此项契合度越高,村镇居民生产生活就越便捷,就越能达到安居乐业和生产生活井然有序目的。
  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设计对象及周边的气候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人文环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等。世界万物皆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划设计亦于此。
  好的建筑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它的外观形态适合当地的气候气象条件特点,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当地材料为主,造型特点符合当地的民族风俗,如适合高温多雨气候的干阑式建筑,和抵御严寒少雨气候条件窑洞建筑。
  据此理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一定具有良好的地域特点,如在社会环境方面,布局自由的苏州园林建筑和布局严谨庄重的宫廷建筑均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在评析和规划设计实践中应调查乡村的历史沿革,求证乡村形成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分析乡村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背后的文化根源,讲述乡村曾经发生的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提炼形成乡村自己的文化特色符号,把归纳整理和提炼后的要素运用到规划设计中去,凸显特色、提升品位,使乡村不仅成为居民赖以生产生活的栖息地,更是浸润人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相应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经济标准。“相应”是指标准的时代性,技术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改变。技术标准是建筑安全和适用的控制线;经济标准即工程的投资、造价和人力物力投入。在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评析时应以发展的眼光还原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场景时空的思维,体会当时建设之不易,欣赏其工艺之精湛和成果之精美。
  物质技术手段顾名思义包括物质和技术。“物质”即为构成乡村建筑、道路、广场和所有基础设施的建筑材料,“技术”即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只有物质和技术充分结合才能构建适合时代的建筑。所以,在评析美丽乡村和特色村镇时均应以当时的历史场景还原建筑的材料美和技术美。建筑之美源自建筑及空间的比例和尺度、韵律和均衡等经典美学规律,更来源于构成建筑材料质感、纹理、材料堆砌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准。在评析美丽乡村和特色乡镇时应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欣赏和评析。
  村镇是人的生存聚落,其存在本源是为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场所和空间,村镇的功能虽各有不同,但其为人提供生产、生活、学习、娱乐的本能亘古不变。在评析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时应以居民生产生活便捷、设施齐全、村容整洁、生态良好、村风朴实、居民友善等指标作为评判标准。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不仅美在其村容村貌和环境,更应体现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没有文化的村镇即使再美,也如同没有灵魂的莽夫,让人无法从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浸润和滋养,更无从让人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