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有不可移动的文物5万多件、可移动的文物175万件、4组世界遗产——

文物活化,让文化遗址游活起来

2017-12-11 作者: 刘兵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刘 兵

  12月2日,济南章丘城子崖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继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后,我省第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前,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和临淄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都入选过立项名单,今年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也成功入选。尽管如此,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仍然较少。特别是在考古遗址旅游开发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省是典型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遗存。据了解,我省仅不可移动的文物就有5万多件,可移动的文物更是高达175万件,且有4组世界遗产。在加大对历史文物遗迹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如何更大地发挥文化遗址的旅游价值成为重要课题。
从文物到旅游,需经专业培育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遗址的一部分,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保护实践中,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但遗址毕竟是文物,在转换成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育。
  以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2013年12月,该公园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经过4年时间,才有了今天的正式挂牌。
  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也是龙山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据龙山文化博物馆馆长田继宝介绍,为了把城子崖遗址建设成为达标的旅游公园,他们请教了不少行业专家,费了不少心思。从基本的旅游配套,如入口大门及标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绿化节点、景观水系等,到具有观赏价值的各景点。
  “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是一门学问,系统的旅游开发是另一门学问,而通过旅游则实现了这些文物遗址的观光价值。”田继宝说。他们在原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提升扩大了展馆面积,并在博物馆内专门设立玻璃通天柜精品展厅,众多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展示其中,许多到此的游客都感觉身临其境。
  然而,只有博物馆这一个景点,显然对游客的吸引力是不够的。为此,该园依托龙山文化,又新开辟了遗址公园农业观光区。记者观察到,遗址上的小米种植和遗址环境相融,形成了颇具观赏价值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有机结合的园区风貌。得益于此,截至目前,该园区年参观人数已近10万人次,较改造前有了“井喷式”提升。
“小牌”遗址热起来需抱团发展
  城子崖的旅游开发,在我省文化遗址旅游发展史上仅是一个微小的代表。像“三孔”、泰山这样的“大牌”遗址,早已是成功的典型。但这些“大牌”能热,更多的是得益于其本身的历史名声。而像如城子崖一样的“小牌”遗址,如何才能热起来?
  “过去旅游靠热点,现在旅游需要连片。新景点、小景点更离不开旅游环境的营造。”有旅游专家表示,很多景点具有深厚的底蕴,考古遗址更是如此,其神秘性、教育性等都增加了游客前来的兴趣。但不少遗址地理位置偏僻,周围景点单一,游客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较高,单打独斗很难成气候。
  而在一些热点旅游目的地,即使周围景区很热闹,“小牌”遗址不融入,也难以发展。在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三孔”景区相比,冷清不少。“很多游客只知曲阜有‘三孔’,不知有‘周公’,‘三孔’的名气掩盖了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人气。”曲阜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
  山东国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国认为,在全域旅游发展的今天,“小牌”遗址要想热起来,更需要与周边的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相互结合,可以与景区合作,联合推销产品,也可以与相关旅行社建立合作,在旅行线路中增加本景点的行程,利用旅游的集聚优势发挥出更大价值。
文化遗址游大有可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省围绕文化遗产旅游,开始着手打造包括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在内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带和包括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内的山水圣人文化遗产旅游线等,形成聚力,连片发展。
  “文化遗址旅游,本身依托于厚重的历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在中小学研学旅行方面,更是大有可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将加大对历史文物遗迹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展开文化创意,这些都成为文化遗址旅游日后‘火热’的基础。”省旅游发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