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白瓷时代的“一带一路”

2017-11-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在西方接触中国瓷器方面,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不能不提及。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17年中国游历。1291年,马可·波罗将第一件中国瓷器带回威尼斯,自此欧洲人才有幸接触瓷器。8年后,马氏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进一步描述了在福建德化窑的制瓷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这是西方文献第一次提到瓷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马可·波罗,才掀起欧洲人对瓷器的狂热,也揭开了欧洲人四百年摸索瓷器制作工艺的漫长历史。
  另一起当然要数“克拉克瓷”。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当东印度公司把这些瓷器运到欧洲拍卖后很快引起轰动,这批瓷器因查无产地,故被命名为“克拉克瓷”。
  通过陆路抵达元朝的马可·波罗,穿行的正是后人所称的丝绸之路。而装载大量瓷器的“克拉克号”更可能走的海路。某种意义上,中国瓷传入欧洲路线与今天的“一带一路”走向不谋而合。
  作为白瓷的忠实拥趸,英国陶瓷艺术家埃德蒙·德瓦尔历时18个月,先后走访了中国景德镇、德国德累斯顿、英国普利茅斯三大世界著名瓷都,在《白瓷之路》一书中以贯穿中西的视角,结合了旅游札记、回忆录与历史讲述,追溯瓷器从中国传入欧洲发展演变的辉煌历程,描画出一部数百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迷人面貌。
  作为中欧历史沟通桥梁的重要信物,瓷器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中国商代便已出现。及至汉唐,制瓷工艺已相当成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一诗中曾吟道: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可见,当时白瓷工艺水平已炉火纯青。
  马可·波罗将瓷器带至欧洲后,中国瓷器迅速风靡欧洲大陆。如“中世纪的佛罗伦萨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瓷杯可以阻止毒药发挥药效”;“1607年,法国皇太子用中国的瓷碗喝汤,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法王路易十四为了讨好他的宠姬旁帕多夫人,专门在凡尔赛宫修建了一座托里阿诺瓷器宫,用来陈列中国青花瓷”;德国奥古斯都大帝则成立科学院,图谋制瓷之道。最疯狂的要数萨克森王国的国王,居然“不惜用四个配备精良的皇家卫队到普鲁士王国换取12个中国青花瓷瓶”,这就是“龙骑兵花瓶”的由来据考证,在“克拉克瓷”发现后的百年间,至少有6000万件中国瓷器运往欧洲。有必要提及的是,“china”的最初发音正是来自于欧洲人对“昌南(即景德镇)”汉语发音的音译。
  中国瓷在欧洲被曾称为“白金”,虽然欧洲人梦想像中国人那样制瓷,但直到1708年1月15日,长期被奥古斯都关在城堡地下室里的德国炼金师弗里德里希·波特格尔才研制出欧洲史上的第一个白色硬质瓷。
  资料表明,马可·波罗关于瓷器制作的文字令波特格尔获益匪浅。另一位为欧洲制瓷作出“卓越贡献”的当数法国传教士殷弘绪。
  1712年,在景德镇“潜伏”7年之久的殷弘绪向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寄了第一封万言书。他当然不是汇报“本职”工作,而是详细披露了制瓷工艺。1716年,《科学》杂志原文发表这封万言信,中国制瓷界坚守了千年的秘密,就这样被欧洲人公之于天下。 
  在超级间谍殷弘绪的努力下,中国瓷在欧洲生出了孪生兄弟,并迈上蓬勃发展之路。 
  德瓦尔也承认,“早期的欧洲自制瓷器深深打上了‘东风西渐’的烙印”。极为郁闷的当是,白瓷时代的“一带一路”并未给中国带来真正的繁荣,反倒成为西方列强后来侵略中国的重要通道。古今对照不难发现,今天的“一带一路”之所以一经推出便拥者云集,最根本的原因当在于四个字,即“互利共赢”。
  《白瓷之路》
  [英] 埃德蒙·德瓦尔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