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四法并举资源聚集环境优化

书写创新创业优良答卷

2017-10-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宋学宝 
   通讯员 张洪军 刘 洋 报道
  本报高密讯 新增创业1.1万人,带动就业3.8万人,各类市场主体近7万个……高密市创新创业交上了一份优良答卷。今年以来,高密市“加减乘除”四法并举,着眼创新创业需求,不断做实政策、做优服务、做大平台、做好统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高地,实现了创业资源高度聚集、创业环境高度优化和创新创业高度融合。
  做实政策用“加法”。“我之所以选择回乡创业,很大程度上是被高密优厚的创业扶持政策所吸引。”高密市豪沃机械公司董事长杜光辉说。4年前,他放弃了外地公司高管职位回乡创业,现已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公司已达到年生产3000吨轿车外覆盖件模具及3万套轿车白车身配套产品的加工能力。高密市将各类创新创业政策资源分类“打包”,提供政策“套餐”,实现拢指成拳、拧丝成绳,确保动力充足、发力精准。设立2000万元的就业创业扶持基金,成立创业贷款担保中心,对中小微企业放开300万元贴息贷款,解决创新创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问题。今年以来,该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12万元,扶持736人成功创业。
  简政放权用“减法”。围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高密市不断做优服务。在潍坊市率先推行综合柜员制集成服务模式,将传统单一性办事窗口变为综合性服务窗口,解决办事人员排队长往返多等问题。目前,服务窗口每天办结1000余件业务,每件平均用时不到10分钟。将24项服务职能延伸至镇街、社区,设置服务窗口,打造起了以2公里为半径、半小时为时限的创业服务圈。大学生周世龙受益于该服务圈,依托当地制鞋业创立鼎固劳保公司,建成农村大学生淘宝电商创业平台,年营业额1亿多元,直接带动就业36人、创业实体80家。该市创建“凤城就业”公众平台,将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植入“互联网+”,变“群众奔波”为“数据跑腿”,惠及1500名创新创业者。
  做大平台用“乘法”。通过搭建三个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实现裂变式增长、几何量级放大。筹建专业平台。投资1.1亿元,建设“高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后引入青岛劳联、山东领跑等服务企业30家,集中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提供职业指导、市场招聘、创业支持等一站式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以来,已举办各类公益招聘150场次,提供岗位10.5万个,实现了服务产业化、常态化。搭建示范平台。充分发挥苏州街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电子科技、园林花卉等新兴领域,加快创业基地和孵化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潍坊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9处,拥有创业场所937个,进驻创业实体787个,带动就业5438人。构建成长平台。建成潍坊创业大学高密学院,设立电子、物理沙盘创业实训室,重点培训初创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高管人员,3221名创业人员受益。
  统筹推进用“除法”。为减少单兵作战的内耗,高密市加大政府层面统筹力度。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组成专业帮扶团队,对创业者实行“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导师帮扶、专家咨询、小额信贷、跟踪服务”六位一体的全程服务。建成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统筹“星火计划”等7类职业培训项目,已有4.5万人受益。启动“凤城大讲堂”公益培训项目,年组织培训50场次1.2万人。受益于职业技能培训,一批人才崭露头角。孚日集团曹鹏获全国无梭织机状元,豪迈集团柳胜军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技工学校学生杜启明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为保障创新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该市还探索成立劳动人事综合维权中心,按期结案率达到100%,其中调处率达80%以上并实现零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