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建成千吨万人以上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0处,建成单村、联村供水工程649处

9325个村庄全部用上安全自来水

2017-10-27 作者: 宋学宝 郑颖雪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宋学宝 郑颖雪 

  10月17日,青州市王坟镇上白洋村村民王志花在自家院子里的水龙头边洗菜,准备做午饭。“以前做饭,先要到井里挑两桶水,费时费力。”王志花的丈夫高维忠说,由于地处山区,自来水的安装,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
  早在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重点解决水质不达标和局部供水严重不足问题。潍坊市积极响应,启动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农村公共供水的主干工程框架已基本建成。2012年以来,潍坊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截至2015年底,潍坊市共建成千吨万人以上的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50处,94.7%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用水便利。在无法实现规模化集中供水的713个山区村庄,建成了单村、联村供水工程649处,全部安装了消毒或水处理设备,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提升工程。据统计,目前,潍坊市城市建成区之外的9325个村庄全部用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上白洋村位于山区,村南有一口年代久远的水井,如今依然系着绳索。“以前都是就地打井取水,村子附近这种水井还有3个,接上自来水之前,饮水和洗菜、洗衣用水都要用扁担挑水,非常不便,一旦遇到干旱,井里就无水可取。”村里71岁的老人高维志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最近一次井里没水是2005年,村民们只能每天挑着扁担走2.5公里,到村东南侧的中白洋村挑水喝。
  “我们村还好些,一直喝浅层地下水,有些村过去还用水窖,存雨水喝。”上白洋村党支部书记高维生说。
  为解决村民用水难题,2013年秋,青州市水利局工作人员到该村进行了测量,并找来打井队到山里打井。由于地处山区,打井比较困难。打到240米终于出水了,拉上高压电后,自来水通到了每一户。   
  来到位于上白洋村西北侧两公里外的深水井处,管理员赵洪礼正在检测电源和水井情况。从井里抽上来的水,通过一根20米长的管道,输送到旁边的蓄水池里,经沉淀、过滤后,流向村民家。
  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西刘村,村民家里都已通上了标准饮用水。村民刘伟家的院子里,依然保留着用了40多年的压水井,如今已经废弃。“以前没有通自来水,大家都在院里打自备井取水。”刘伟说,“2014年,村里通上了自来水,自备井就不用了。多亏有了自来水,不然这几年天气干旱,自备井只有十几米深,肯定没水了。”
  记者从昌邑市水利局了解到,昌邑市饮马镇西北村、石埠经济发展区西刘村村民喝的标准饮用水,均来自昌邑市昌南水厂。该水厂检测当地水质时发现,水中菌群类超标,耗氧量也较高,以前村民用自备井取的水,直接饮用会影响健康。
  昌南水厂投资8000万元,打深井14眼,配水管道5000米,供水主管道150公里,支管道70公里,日供水2万立方米,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解决了昌邑市围子街道、石埠经济发展区、饮马镇和北孟镇四个镇街区320个村2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为保障用水安全,该厂每天会进行日常9项指标检测,并委托潍坊市嘉源水质检测中心对水源水30项指标一年检测两次,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42项指标每月检测一次。潍坊市水利局和昌邑市水利局每月、每季度会进行抽检,以确保供水水质安全。
  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潍坊市及时将工作重点由建设转向规范化管理,以创建省级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为抓手,以确保“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群众满意率”为目标,狠抓农村供水单位规范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督导落实到位,高标准建设水质化验室和检测中心,严格水质检测,保障水质持续达标,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供水116”服务体系,为解决群众供水问题畅通了沟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积极探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带动供水单位运行管理现代化和行业监管智能化。
  正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进,面对近年来连年特大干旱,潍坊市农村居民没有因此而出现断水现象,水质达标率大幅提升,群众满意率大幅度提高。
  从2016年起,潍坊市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村级工程巩固提升工作,组织实施了101个村的村级供水工程改造,解决了制约农村饮水工程发挥效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市级财政继续拿出专项补助资金,助推农村村级供水工程巩固提升。市级财政按照每户3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奖补范围和建设内容为村内及入户管网、水表、水表井、水龙头;因干旱造成的单村、联村供水饮水困难,需要打井和供水设施改造的,给予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