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相关链接·

来自兰陵的“三吏”

2017-10-25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卢 昱

  “王思衍早年写诗受杜甫影响很深。比如《新钱法》《河防行》等诗,颇有‘三吏’的风格。”兰陵县文史专家穆振昂先生介绍道。
  “《新钱法》写于1890年。那年,王思衍24岁,但他的观察特别敏锐。”穆振昂说,该诗叙述郯城县发生的县役欺压百姓之事。从“恶胥夜半惊乡村,打门更索赔迷钱”说起,描写老翁不善于恭维,引起皂隶发怒,捕到城里公堂传呼的情景,结果被“隶持尺牒牓村门”逼迫得“良田沃沃与富人”“结底未足秋课到,嗷嗷床头无裤身”,对被压迫的老翁寄予无限同情。
  1891年,黄河决口后,山东大受影响。目睹官场蝇营狗苟的王思衍,写下《河防行》一诗。那时山东巡抚张勤果治吏不力,惟知小惠,滥赏无罚。王思衍在诗中揭发河防军首领不顾治河需要,欺上瞒下,“兵夫向不足额,甚至十分之三。点检时,循环应之,或雇请土人”,用这种“吃空名额”的方法,来贪污军饷自肥。
  1894年,大东沟的海战牵动着王思衍的爱国之心。那时,各种渠道都在宣扬“丁汝昌叛降,屡见谕旨”,实际上,丁汝昌死守威海卫两个月没有得到接济。
  1898年,王思衍在京城,听到登州人言说此事,大为丁汝昌感到不平。他写了《威海谚》悼念丁汝昌:“归荣生虏羌求章,断头将军说生降……数乞兵资徒招忌,两日海壖竭死伤。至今士人哭战血,好与青史证雌黄。”丁汝昌的冤案直到现代才平反,王思衍的《威海谚》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1895年,王思衍参加会试,中甲午科举人。这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与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史称“公车上书”。“王思衍是否参与这次上书连署,无所考究,但面对列强蹂躏,国土沦丧,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实行社会改良,学习先进技术,是晚清知识分子的迫切愿望。”穆振昂分析道。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的闭关自守,各种科学学说随之纷至沓来。王思衍原来是读四书五经的,要学习这些科学,是有困难的。然而他不仅积极学习,还要彻底弄明白。
  王思衍写下《读胠箧》一诗,通篇反映了他对星球学说有些惶惑不解,然而他不是故步自封、概不相信,而是采取积极研究不盲目轻信的态度,发出“何日得周览,释此回惑肠”的叹息。“他这种寻根究底的求知精神,今天仍不过时。”穆振昂说。
  好在王思衍这篇《读胠箧》篇幅不长,不妨抄录下来,以飨读者:
  星多大于地,于日真毫芒,不知南北极,何有仍冰释。热带三百里,井底午见光(西人所著五湖通考说也),准之以巨细,远度较可量,窃闻赤道南,螺旋逆左行。古称北户民,至今无可乡,今古岂尽谬,有似待裹粮。土星通消息,窥远镜能详(西人所谓土星中有人物)。厘然人物具,惊听神飞扬,玄化杳难必,咋无不敢狂,执一余可例,万球通官商。太阳号朽壤(西人谓月为朽质,诸球中最无用),潮夕乃相当,毫厘生气尽,吸力安所藏。凿智多矛盾,举世此披猖(凡此诸说皆今人崇信者也),履迹逐犹昧,妄意穷昊苍,开辟自有渐,相与盗所长。何日得周览,释此回惑肠,吾欲穿大地,一堕入混茫。幸获一球籍,拙矣飞机翔,至其笑邹子,小智博荒唐。无物天地泰,无人万物昌,人类日无尽,地毁天亦伤,谁生死混沌,吾欲问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