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见证沂蒙精神

2017-10-13 作者: 毛鑫鑫 王洪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王洪涛

  78年前,大众日报诞生在沂蒙山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这张红色的报纸始终在前线,见证着惨烈与悲壮,经历着苦难与辉煌。一路走来,这张深受沂蒙精神滋养,以传播沂蒙精神为己任的报纸,记录和讲述着一个个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人事迹,并通过自身实际行动,不断强化着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自觉。
“为大众服务”
  在群山环抱中的沂水王庄,一幢红色的两层楼房曾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成立和办公的地方。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旧物,让时间仿佛回到了1938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迫切需要一张动员、鼓舞群众参加抗日、宣传党的主张的报纸。
  “叫什么报纸好呢?想一想,报纸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叫《群众报》吧,也可以,《大众》吧,也可以。最后确定叫《大众日报》。”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回忆报纸创刊的文章中写道。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在王庄东北八里多地的云头峪村印刷出版。
  “印创刊号时,村里的张世修是印刷工人之一。听他说那天夜里很冷,冻得手脚发麻。手摇印刷机很沉,摇三圈多才出一张报纸,摇十几份报纸就得换人,他们就分班轮流摇,2000份创刊号就这样被印出来。”云头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付永向记者介绍,不少村民当印刷工人,也是权当帮忙,不讲什么报酬。
  “党和人民政府活动到哪里,党报就发行到哪里!”报社迁移之地,无处不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血染沂蒙
  1941年冬天,日寇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大众日报战时第一新闻小组随山东分局等机关转移,11月30日拂晓,在大青山陷入重围。
  这次战役中,新闻小组除少数几人突围出来外,其余全部牺牲和失踪,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战争十年,大众日报牺牲的同志共有578位,160多位乡亲为了掩护报纸献出了生命,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78年来,无论形势多危急、环境多艰难,大众日报坚持出报,从未停止,是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那时候缺材料,铁笔磨秃了,就用纳鞋底的针绑在筷子上代替铁笔刻钢板。没有油印机,就用高粱秆固定住蜡纸两头,两个人用手按住,另两个人拿报、续纸。”费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70岁的张乃军说。当地老人的印象中大众报人几乎不休息,“我们要睡觉了,他们在干。我们睡醒了,他们还在干。”
不忘初心
  走在报社1998年出资帮云头峪修建的一条七米宽的柏油路上,村民朱万爱背着刚收的花生迎面走来。听说记者是来自大众日报的,她热情地招呼回家喝水。“多亏报社给打了井,以前我们都去前面那条沟里挑水,去晚了就没了,得拿着瓢蹲那儿等着,很久才能舀上一瓢。现在好了,家里安上自来水了。”从沂水的云头峪村、连崮峪村、长岭村,到沂南的小洼村、柳洪峪村,再到莒南前官庄村……从一张报纸成长起来的大众报业集团,在沂蒙大地上打下一口口井,越来越多像朱万爱那样的村民告别了吃水难,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水。
  如今啊,一批批新进的大众报人,都要到沂水王庄寻根,因为老报人的奉献和牺牲不能忘,因为沂蒙人民对报社的深厚情谊不能忘,因为那里,是大众日报的家。以沂蒙精神为精神底色的代代大众报人,必将用手中的笔将沂蒙精神大力传播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