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农村改革如何再出发

2017-10-11 作者: 周洪新 来源: 大众日报
  □周洪新

  我国改革发端于农村,但目前农村改革在许多方面由领跑变成跟跑、甚至滞后。推动农村改革再出发,需要发挥基层组织、村民自治、“新乡贤”等各类群体的合力,使改革举措既积极推进又平稳有序,使乡村建设既有颜值又有价值,从而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的有机统一。
  农业稳、天下安。“三农”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四十年前,我国改革发端于农村,但目前农村改革在许多方面由领跑变成跟跑、甚至滞后。农村改革如何再出发?这需要我们解决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办三方面的问题。
  怎么看?就是要认清形势,积极应对五大变化。
  近年来,农业农村发展背景、约束条件,已发生诸多新变化。一是供求格局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产品总体供过于求、价格低迷成为基本面,特别是生产结构调整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快速更新换代,低端农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加剧,高端农产品又供不应求。供求结构严重错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供求形势的显著特点。二是竞争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年均分别上升20%、25%左右,农业原有低生产成本优势发生逆转,造成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当前农业农村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三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山东省以全国5.4%的土地生产了全国7.6%的粮食、13%的蔬菜,付出了很大的生态资源代价,农业资源利用弦绷得紧、用得苦,带来很大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绿色发展格局,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四是体制机制的变化。完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遵循市场规律,让农村要素资源形成财富、创造财富,是农村改革的迫切需要。五是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必须思考面对的一件大事。
  怎么想?就是要创新思路,正确统筹五大关系。
  统筹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四化同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管农村重大原则,坚持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工业、农业一齐抓,城市、农村一齐抓,推进“四化”协同发展。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关系。我省贫困人口主要是在农村,脱贫攻坚主要任务在农村,应坚持先难后易,从深度贫困区域入手,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攻坚,加快贫困重点村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扶贫工作与建设美丽乡村相融合。统筹规模经营与小农生产的关系。我省人多地少,东中西生产条件差异大,有的零散地块仍适合家庭耕作,发展规模经营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研究完善对小农生产的扶持政策措施,加强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范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统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杜绝欠生态环境新账,逐步还旧账,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让绿水青山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山银山。统筹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从历史和现实看,任何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关键要把握好度,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农村发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无形之手与有形之后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1+1大于2的综合效益最佳。
  怎么办?就是要着眼大事,着力突出五项重点。
  强化规划引领。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做好规划是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以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标准思维做好农业农村各项规划。要把握好每一村庄的目标定位、空间格局、文化特色、要素配置,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标准决定质量,规划要注重贯彻标准化的理念。比如,正在推进实施的农村“七改”工程,只有每一改都落实标准,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建好、管好、用好、维护好。标准也是市场话语权。比如,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必须争创全国的农产品标准制定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中取胜。
  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要重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瞄准农业发展“三微”方向,开发微量元素农业,争取更多国家级有机农业产品认证;开发微生物农业,构建绿色、有机的农业生态体系;开发微观需求农业,提供具有健康改善特殊功能和效用的小众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农产品。要重视发展信息农业经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一“未来的石油”,对农业生产、加工、营销进行智能化管理,统筹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实现“线上农业”与“线下农业”互动协调推进。要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立足于农业多功能挖掘拓展,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发展农业共享经济,把分散零碎的农业农村资源要素整合,使其成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推动乡村复兴。要把美丽乡村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统领总抓手,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先难后易,坚持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从基础条件最薄弱的区域突破,以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融合为目标引领,以推进“七改”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推动,以乡村文明行动为引领,补短板抓两头带中间,以统筹整合为根本方法,以集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山东特色美丽乡村。在工作实践上,坚持用标准化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在空间规划上要体现全域性,注重区域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讲求区域内的互补互动以及与区域外的互联互通,形成连片整体打造新格局。在风貌形象塑造上要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要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要留住乡村的“人”,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组织要素,促进乡村整体进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乡村美学”。在建设主体上要注重全民性,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把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发挥基层组织、村民自治、“新乡贤”等各类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恢复农村生气,使乡村建设既有颜值也有价值,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的有机统一。 
  培育农村人才。这是农村发展的核心、希望和未来。农业农村缺钱是其次,缺人为首。新型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把农民都迁到城镇居住,也意味着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在乡村的人也能达到城镇的生活品质,同时还能体会到乡间的绿色、休闲和泥土的清香。当前“归雁经济”渐成气候,一方面要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校开设新农村建设专业,培养农村专业人才。此外还要积极吸引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城市离退休老人、乡村旅游、大学生村官、三支人才、驻村扶贫干部等“新农人”群体,共同实现乡村再造。
  激发农村改革。这是打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也是保持农村发展活力的根本动力。主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的改革。但无论推进哪方面改革,都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改革的节奏、力度要积极稳妥,确保群众接受、平稳有序,使改革方向不偏、主题不散、内容不虚、步子不乱,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