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青岛知识产权考核副省级城市第一

◆知识产权重大改革取得唯一满分◆打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环境

2017-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张晓帆
   通讯员 刘泽滨 孙丽云 报道
  本报青岛讯 “刚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时,团队把全部精力用在科研突破上,知识产权方面意识比较单薄。当地知识产权部门在院士项目洽谈过程中就有专人跟踪服务,还把专利运营和保护的专题讲座送到公司来。”9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的团队——青岛海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燕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就提交了专利申请,产品提前两个月见到了效益。
  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项目的不断进驻,有效解决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棘手问题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周寿桓院士为例,院士自主研发的短脉冲激光器及微炸裂生产工艺,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为了对院士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知识产权部门帮助院士项目围绕脆性材料激光打孔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6项、软件著作权2项,构建起了企业的专利池。
  记者采访了解到,围绕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青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专利评估费补贴、成果交易补助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等一块块“金字招牌”相继落户。在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6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考核结果中,青岛自2012年以来首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1名。其中,在承担知识产权领域重大改革任务方面,青岛是所有副省级城市中唯一得满分的城市。
  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火种。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创新能力、市场环境与制度保障之间的竞争,这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青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积极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发明专利清零行动,实现知识产权“量”与“质”比翼双飞,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
  为打通创新与市场的“动脉”,使技术转化成效益,青岛持续增加专利专项资金,青岛市本级专利专项资金由2010年的300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近5000万元,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针对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难题,青岛还启动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以让企业将资金集中投入到创新、研发领域,更加专注于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据悉,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青岛模式”每年为中小微科技企业争取到3亿元贷款额度,政府用于质押贷款贴息和专利评估费的补贴每年高达上千万元,针对成果交易的补助政策则涵盖了技术交易市场的每一个环节。
  “知识产权服务业可促进知识产权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可提升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青岛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青岛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爱民说,青岛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加快提升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运营转化、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等6项工作,作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措施和抓手,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青岛在全国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良好的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向青岛集聚,科技成果的产出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截至目前,青岛市专利代理机构总数达到43家,较2010年增加36家,占山东省(111家)37%,数量位居山东第一;截至8月底,发明专利申请量1476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800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0295件,均居全省之首——知识产权融入到青岛城市创新的血脉,覆盖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的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俨然成为青岛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