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新作《芳华》展现浪漫青春与残酷战争

冯小刚:记录那代人不一样的青春

2017-09-22 作者: 陈巨慧 来源: 大众日报
  ▲电影《芳华》剧照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的电影《芳华》,将于9月29日全国公映。9月21日,该片在济南新世纪影城举行看片会,现场座无虚席,浪漫美好的青春与残酷真实的战争打动人心。有观众表示:“冯导用一个了不起的长镜头记录了战争场面、一个文工团的动荡、两个军人的命运变化,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电影除了平凡人物的命运之外,更多的是对历史的铭记,对战斗英雄的致敬。”
延续“抛弃”的主题
  从《集结号》中的朝鲜战争,《一九四二》中的大饥荒,《唐山大地震》中的灾难,《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众生现形记,到《芳华》中不能被遗忘的战争,冯小刚一直在记录时代。他将自己“置于不安全地带”的挑战与突破,也获得观众集体点赞:“他是这个时代最真诚、最有责任感的导演。”
  冯小刚解读:“《芳华》事实上与《集结号》《1942》《唐山大地震》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都是关于抛弃的主题——《集结号》是小集体被大集体抛弃;《唐山大地震》是母亲把女儿抛弃,选择保儿子;《1942》是蒋介石选择把灾民抛弃给日本人;《芳华》是文工团这个组织把这两个男女主角给抛弃了。”   
  拍摄战争戏,不是因为冯小刚喜欢战争,而是他要让观众知道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在冯小刚看来,《芳华》所记录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很不一样,他们经历了大时代的洗礼,包括像战争这么残酷的事,“所以不管在拍摄战争上下了多大的力气,但是有一条,我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我不是在歌颂战争,我是想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
电影心愿清单的最后一部
  作为冯小刚“电影心愿清单的最后一部”,《芳华》是他和编剧严歌苓对青春的致敬之作。
  19岁去宣传队,20岁到文工团,部队文工团的生活,让冯小刚记忆深刻。“回忆起往事很多事都被忽略掉,但唯独这一段生活一直长在我的心理,挥之不去。当脑子里面一片黑白的时候,唯独这一段生活是有色彩的。”他说,2002年开始写《我把青春献给你》的时候,就萌生了想把这样的记忆拍成电影的愿望,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马上60岁的时候,开始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非常非常地向往,向往走进这样的一个记忆的院子,当然这个和我在的文工团并不一样,所以这个记忆是被一些美好的片段放大了。“
  影片中的文工团是剧组斥资3500万元搭建的,“当看到文工团的牌子挂起来,走进排练厅,听到乐队的演奏,看到演员们排练的场景,就像回到了记忆中的文工团。太满足了,当导演真好。”冯小刚感慨。
  拍了这么多电影,《芳华》让冯小刚感到特别过瘾。他坦言,拍《我不是潘金莲》和《1942》的时候,他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期待要拍成一个在作品履历表上特别重要的作品,或者希望去得奖什么的。但拍《芳华》时,他完全没有这种包袱,“在内心就是想把文工团表现好,衣服快点弄好,让这帮女孩穿上,我就好像又回到文工团那个时候。”
为电影演员队伍输送新的血液
  《芳华》中,大多数女演员都是新人,她们的表现令观众惊艳,也让冯小刚很满意。“我不太希望在这部电影里面还是翻来覆去的那几张脸,现在影视业特别活跃,电影生产量特别大,大家都去抢明星,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所有的电影都是几个人在演,我觉得《芳华》应该还是一些崭新的面孔,这个挺重要的。当然观众也非常想看一些新面孔,我们这些有点资历的导演,也有义务去挖掘培养新人,为电影演员队伍输送新的血液。”
  选演员时,冯小刚提出了“能歌善舞,会表演,没整过容”三个条件。剧组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最终从五百多个女演员里选出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可如、隋源六个。“那个年代是天然的美,她们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美和纯真,有一些瑕疵反而显得真切、生动、自然、自信。这是《芳华》镜头里需要的面孔。”冯小刚表示,和这些新人在一起,你会非常享受,让我想起我第一次进摄制组。我拍摄这几个月,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让我确实尝到了和新人在一起拍电影的乐趣,和他们在一起,我觉得我变得非常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