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六天》:不只是枪战

2017-09-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文珏

  【关键词】 1980年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事件 英国特种部队一战成名

  为人熟知的荒野求生节目主持人贝爷,能手刃鳄鱼,也能和奥巴马同进晚餐,片中他惯用各种野外生存工具,发达的肌肉和高超的生存技巧在民间和军方之间切换。他的职业背景,实际上就来自于世界上最老牌的特种部队——英国特种空勤团,简称SAS。这支部队诞生于二战期间,其后为各国效仿,组建由本国特色的特种部队:美国的三角洲、海豹,以色列的摩萨德,俄罗斯的阿尔法……各种高精尖,各种酷帅,是银幕最爱。
  SAS是打CS时很多人热衷扮演的角色。最让他们一战成名的,是1980年伊朗驻英国大使馆被劫持事件。而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解决方式,充满了浓重的“八零味”,英国的内因和世界的外因,使一场速决战演变成拉锯战,最后又重新回到速决战。最有味道的,甚至不是主角SAS,而是时代的风波里,旧浪花和旧石头的模样。
  1980年4月30日,六名自称阿拉伯斯坦的武装分子突袭伊朗驻英国大使馆,扣押26名人质,要求释放监狱里的90多名犯人,并要求大巴和飞机安全离开,不然每个小时杀一人。英国将正在训练的SAS紧急调入。
  风云湍急,主战和主和两派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处理危机。SAS代表的军方希望速战速决,警察厅则寄希望于心理战、谈判手段来化解危机。26名人质,26条命,处理不好,国际上颜面不好看,国内会失望情绪沸腾……于是,事件不断在两种方式的幕后争斗中蜿蜒前进。
  1980年春,国际形势极其微妙,捋一捋: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才过去没几年,一旦解救失败,很容易被当成第二个靶子被口诛笔伐;1979年底,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总统卡特能做的甚少,只能用外交和经济施压,然而直到444天后,六名美国人才仓惶逃离德黑兰……而1980年9月,两伊战争“即将”爆发。
  放眼当时整个国际,有的地方在拔河僵持,有的地方箭在弦上,有的地方瞬间惨烈。而英国国内,则是撒切尔夫人刚上台。
  这才是最大的政治背景。片中撒切尔始终没有露面,但她的指示,是最重要角色。当所有策略放在桌上,怀柔方、主战方各有各策时,她是给出底线的人:不妥协!不答应任何条件!不许提供大巴和飞机,不送他们出境!就在英国本土解决——让国际社会看看英国人是怎么对待恐怖分子的。撒切尔的强硬,一方面出自性格,一方面出自内政外交的需要逼迫。这也导致事件最终的控制权,回到了SAS手中——此时,已过去了五天。
  了解这一切后再回头看SAS,他们是大情势下的执行器。为国际称道的是,他们是训练有素,不负众望的执行器,一战而奠定自己的地位,也奠定了类似危机的某种处理模式。这五天他们没闲着,不断地模拟演练各种模式,如果用大巴载人离开,怎么在六秒内破车而入,毙敌又保人;方案改为突袭室内后,他们迅速搭建这座复杂堡垒的等量模型,不断反复排演时、空、地、人,作出最严谨、完美的努力。
  这一部分是很多军械迷的最爱。完美复刻当时战术、装备,让一个远去的国际事件纤毫毕现重新出现在银幕。尽管结局已知,那沉重面罩下的一呼一吸,还是很好地把人们带入了紧张。
  影片保留了历史的残酷、决绝,也保留了历史的忧伤,无奈。在谈判中,无论是心怀希望,迟迟下不了手的恐怖分子头目,还是心怀慈悲,争取时间斡旋力争谈判解决的英国警司,实际上都是一种悲剧角色。时间和空间,混乱的国际局势和当时当下的英国内政,实际上不容许这种“软度”的存在。可以说,这部影片里SAS进行了动作枪战的担当,而英国警司则是内心担当。一静一动,他们是命运的载体,有为与无为的交界。
  如今拿出这个题材,老历史无疑有了新意义。内政部出身的新铁娘子梅姨,总有意无意承袭着撒切尔的强硬,常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金句。可如今欧洲恐袭乌云已远非昔比,恐怖分子们甚至根本就不要求谈判,只求最大程度伤害,不惜自害。出路又何在呢?当熟悉了时事脉络,一部看起来没那么惊悚的电影,会在历史长河里,显现出新的回味。而全英班底的影片,也不想把片子拍得成尖峰时刻。他们就像自己国家的现在那样,徘徊在强硬决绝和悲伤迷惘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