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帝赐街的遗址古迹

2017-09-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陈巨慧 杜秀峰

  帝赐街古遗址位于现帝赐街村北约100米处,极似一座正方形高台,其东西长约五六百米,南北宽约三百米,高出周围平地近两米,而且台地由南向北分三层逐渐增高。帝赐街村会计蔡凤东指着土台介绍说,我们站的这个高台,就是曾经那座行辕的大殿,也就是乡民俗称的“庄棵子”(其实应称庄廓子),因为只有帝王居住的行宫才可以建得这么高大。
  蔡凤东指着由南向北分三层逐渐增高的几级高台说,层层增高的地基就能看出这是古代等级分明的标志,“越大的官、越有钱的大户人家住的房子越高,普通人家的房子是不能盖这么高的。”
  在大殿遗址的四周,用树枝在青草覆盖的地表上翻找,不时能看到一些做工精致的瓷器碎片,蔡凤东随手从遗址处拿出一块碎瓦片:“这些瓦当应该就是汉朝的瓦当,你看上面的纹路是格子状的,好像是用布蒸出来的。听人家说这种标志就是汉代瓦当的标志。”随后蔡凤东又递给我们一块刚从土里挖出的瓷器碎片,上面碧绿色的花纹清晰可见,埋藏这么多年依然釉色鲜艳。
  村党支部书记蔡元刚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遗址靠南边和靠东边的地方分别开了两条路,一是东西路,二是南北路,路基低于遗址大概两米左右,道路两边的沟涯断面夹杂分布有大量灰陶瓦片和瓷片标本。前些年,村里人在此种地,也曾经挖出过一些碗、罐、铜钱之类的古物,还曾发现过一个灶台,出土过一摞瓷碗。在挖出的瓷碗中,有一个精致的小碗,颜色为翡翠绿,对着阳光观察,呈透明状,非常让人喜爱。有专家根据描述推测颇像宋代耀州窑的笠足碗。可惜那些瓷碗散落民间已不知去向。1964年开挖山子河的时候,还出土过很多钱币,挖出过许多碗碟碎片,奇怪的是这些碗碟的底部烧制有“王”的字样。
  2002年,当地对位于遗址台地南面、穿村而过的盘龙河进行清淤时,发现了呈东西走向的9眼古井,其中有7眼为青砖砌成,两眼为石块砌成。10多年前,还不时有南方人拿着长柄的小铲(根据村民口述,似为洛阳铲)过来勘探,村民们甚为警觉。
  “在大殿的遗址上,还挖出过一张大供桌,长三米左右,宽一米,高也差不多一米,桌子腿上刻着万历年、帝赐街几个小字。供桌挖出后放在学堂里就用那个供桌当课桌,村里好多人都在那个桌子上读书学习过。”蔡元刚还清楚地记得,后来这桌子被马山子镇供销社借去当办公桌,1984年的时候,马山子供销社房子倒塌把供桌埋在里面了,被人扒出来后,让惠民县收古董的人以30多元人民币买走,后来说是被倒卖到天津、北京了,再后来就不知道桌子去哪里了。“那时候,推行生产责任制,人们对古物件的保护意识差,想想觉得很可惜。”蔡元刚说。
  蔡鸿邦老人说,解放前,渤海湾沿海一带由于地处荒芜,远离城镇,多路海匪、土匪在这里聚集争斗。“三儿”(指海盗、土匪)更是明火执仗地进村窜店,抢富户要钱粮,常常在半夜突袭村庄绑票抢掠,一到天黑百姓就藏到地窖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提心吊胆。每当土匪过境,村头响起锣声,百姓便扶老携幼,带上值钱东西,纷纷躲藏起来,老辈人说这叫“躲三儿”。
  蔡鸿邦老人讲了一个南圈村民仗义救人的故事。有一天,“三儿”住在了北海的南圈村,派人给帝赐街送来一封信。信的大意是说:他们打日本鬼子,维护地方平安有功劳,让帝赐街凑齐钱粮,12点前派人用车送到“三儿”的驻地南圈村,并附了一份清单。扬言如不及时送到,就来帝赐街绑票杀人。
  因为勒索的东西太多,村里实在无法筹集。村里有威望的人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大家推选一个叫王殿举的人,去和“三儿”交涉。王殿举50岁上下年纪,虽然长得文文静静,但胆大心细,能言善辩,非常有智谋。
  夜里12点,王殿举只身一人奔赴南圈。“三儿”一见王殿举空身一人而来,不问青红皂白,命人把王殿举捆成粽子形抬出去,欲填到村北的水井里。好个王殿举全无惧色,哈哈大笑。匪头问他笑啥?王殿举说:“笑你们呀,我是受全村百姓委托而来,村子里的粮食让日本人、六旅抢得一干二净,家家户户揭不开锅。你就是杀了我,也拿不出半粒粮食。你们把我杀了,反而激起民愤,倒是成全了我的美名。哈哈,哈哈!”王殿举又说:“咱们都是爹娘养的,做事要往长远处看呀。”匪头儿让他这一说,还真有点犹豫了。
  这时候,南圈几乎全村人都出动了,这王殿举在南圈有亲戚,且口碑又好,所以全村人都来求情。“三儿”头一看这阵势,自然也有些发怯,最后把王殿举放了。
  1945年9月,随着渤海区全境的解放,帝赐街的父老乡亲终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后,又积极组织青年妇女学文化办起“夜校识字班”。识字班的出现,对于提高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女青年的文化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宣传作出了贡献。人们真正体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的生活了。
  农闲的时候,帝赐街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村里上演一些自编自演的节目。戏台就设在村北面的大殿台基上。人们搭起戏台唱戏由衷地感谢新政权带给人民的安宁与满足。村里的几位文化人即兴写了这样的对联:“进步来剧场,一声高调唤起民众革命;翻身上舞台,满口凯歌唱响世界和平。”
  每次演出都将这副对联挂到舞台的两侧,一直传承到现在。
  “进步来剧场,一声高调唤起民众革命;翻身上舞台,满口凯歌唱响世界和平。”采访时,蔡鸿邦精神饱满一字不差地给我们背诵这幅对联,对联从这位90岁的老人嘴里说出来,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