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蟋都小镇”每年因蟋蟀给当地带来收入上亿元——

宁阳:小蟋蟀撑起大产业

2017-08-25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在宁阳县城南部,有一个“蟋都小镇”,每到8月刚入秋,街道上便会热闹起来,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几岁孩童,无数提着篮子、带着小罐的村民熙熙攘攘围在一起,供外地蟋蟀爱好者挑选蟋蟀,俨然成为了一个“蟋蟀王国”。8月19日,2017年“中华宁阳蟋蟀文化节”在这里正式启动。
  这个“蟋都小镇”便是宁阳县泗店镇。该镇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蟋蟀交易市场,每逢这个时节,全国有将近20万蟋蟀爱好者齐聚这里,每年成交蟋蟀数百万只,至少给当地带来收入上亿元。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桑 蕊 李 辉


忙碌月余 收入过万
  立秋过后,泗店镇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提着篮子的村民、手持蒲草的商贩随处可见,方桌前一只只从田间地头捉来的蟋蟀,如同流水线一样在商贩面前一一过目。每当发现中意的蟋蟀,“流水线”便暂停运转,随即便是买卖双方寸土必争的讨价还价。
  根据蟋蟀品相不同,每只售价从三五元到几千元、上万元不等。采访中,多位村民都表示,有一只蟋蟀曾卖出过5万元的“天价”,但因优质蟋蟀凤毛麟角,为避免被人出高价半路“截胡”,买卖双方对此大都三缄其口。
  也正是因为“天价”蟋蟀的诱惑,每到这个时节,在外打工的当地人都会返回老家,开始他们的“寻宝”路。
  柳沟厂村的几位村民常年在外做钢筋工,而这个季节他们都会从工地返回老家捉蟋蟀。“钢筋工一天工作将近10个小时,挣200多块钱,但在地里抓蟋蟀,几个小时就能挣几百块钱,运气好的时候,卖一只蟋蟀就能顶一年的收入。”村党支部书记胡伟峰说,他们村225户村民,除去在外定居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捉蟋蟀、卖蟋蟀,平均每户每年能增加1万元左右的收入。
客商云集 一房难求
  刘伟在泗店街头经营一家小旅馆。每年立秋后,外地收虫人的大量涌入,让他的旅馆几乎天天爆满。“有些老顾客来之前都会打电话预订。”刘伟说,他们家共有10间客房,条件相对好的标准间每天100元,便宜些的也得六七十元,立秋后的这段时间,光住宿就能给他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在泗店街头类似的小旅馆有十几家,几乎每天都处于爆满状态。伴随各地收蟋蟀者的大量涌入,有些村民还将自家房屋腾出来租给外地客商。“家里3张床都租出去了,我们老两口睡在大门底下,既凉快还能挣点儿钱。”村民王东说。
  为了方便居住,有些经常到泗店收蟋蟀的收虫者甚至在当地常年租房,天津的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租了两间屋子,一间会客,一间休息。“我来这里收蟋蟀快30年了,开始是住宾馆,后来因为年年来,索性租了房子重新装修,每年就这个季节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说。
  在李先生租住的房子不远处,一辆大巴车旁人声鼎沸,红色的条幅上写着“泗店直达上海”,不断有拖着行李的人登上大巴,用三轮车、电动车前来送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从泗店直接到上海,全程12个小时,隔天一趟,只在这个季节才有,主要是为了方便上海到泗店的收虫者。”司机曹建说。
小蟋蟀养活一个陶瓷厂
  街头豪车频现,市场上人头攒动,小小蟋蟀正带动起一个产业链。当地工作人员将记者领入一个生产陶瓷罐的工厂。
  厂内,大小不一的罐子整齐排放在架子上等待入窑烧制。这些罐子都是用来盛放蟋蟀的,在烧制好的陶瓷罐底部铺一层当地的泥土,便可以将蟋蟀临时养在里面。
  工厂老板薛先生是泗店本地人,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是从小捉蟋蟀长大。9年前,薛先生发现盛放蟋蟀的罐子都是从外地购进的,便产生了自己烧制陶瓷罐的想法。如今,他的工厂每年生产陶瓷罐300余万个,其中大部分在当地销售。
  “每个罐子盛放一只蟋蟀,从罐子销售的数量推算,每年泗店销售的蟋蟀量超过300万只,按照平均每只蟋蟀20元计算,单是卖蟋蟀的收入就超过6000万元。”泗店镇政府工作人员说,除此之外,大量外地收虫者在当地长达一个月的吃、住、行等日常生活所需,也会给当地人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加之蟋蟀工艺品、衍生品的发展,综合推算,小小的蟋蟀每年能为当地带来过亿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