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脱贫攻坚看潍坊

外出打工的陆续回村了

——临朐淹子岭村发展全域旅游一举多赢

2017-08-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都镇强 
    本报通讯员 刘明志 吴昌宁

  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淹子岭村海拔876米,群山层恋叠嶂,被评为齐鲁最美家园。与淹子岭村一直保持的原生态相伴的是这里的贫困。作为省定贫困村,昔日淹子岭村因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农民不敢将“宝”押在这片青山绿水上,大都外出打工,村集体收入欠账3万多元,是典型的“空壳村”。可如今成了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旅游样板村,“靠山吃山”吃出了新花样。
  几年前,淹子岭村有大片的撂荒地,种地时收时不收,地里刨不出金,村民宁愿出去打工。“山岭薄地多挂在半山腰,零散形不成规模,一年到头,地里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村民合计还不如出去打工合算。”村党支部书记国成勤深有感触,为此,村里去镇上、跑县里,要政策,多方争取资金,通过乡村连片治理、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多个农业项目,配套了水电路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给村民吃上了“定心丸”,现在,出去打工的也开始回来了。
  海拔高、温差大,是淹子岭村独特的地理优势,也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可发展什么?村里请了农林技术人员测土壤、开方子,得出的结论是“这里是沙土地、日照足,最适宜搞果品和小米种植。”于是,全村推广蜜桃种植,年收入超10万元的种桃户占到全村的四分之一;选取适合本地种植的小米品种,还打造出自己品牌的“月子米”,仅此一项就为村民增收5000多元。
  眼下,正是“嵩山蜜”这一当地特色桃上市的黄金时期,村民韦想政忙得顾不上回家,和雇来的两个帮手,在地头把刚摘下的桃子分拣装箱,“这儿的桃子个大、口感脆、甜度高,市场上很抢手,不愁卖,来这儿玩的游客也都喜欢带点回去。”
  与多数贫困户一样,韦想政今年68岁,以前日子过得紧巴,一把年纪还要外出打小工补贴家用。看人家种桃发了家,可他一没本钱,二没技术,光着急不顶用。考虑到村里和老韦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不少,村党支部对所有贫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老韦赶上了好时候,一口气种了3亩蜜桃,再加上可以到附近的合作社打工,去年一年收入3万元。
  “单打独斗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大发展就得拧成一股绳,抱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国成勤介绍,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入股、村干部带头、群众参与,三方出资共同组建合作社,增强了村党支部影响力的同时,还带动贫困户脱贫、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合作社发展,一举多赢。
  “除去所有成本和社员分红,以及包靠帮扶贫困户的费用,预计今年能够给集体带来不少于10万元的收益。”国成勤介绍,目前合作社吸纳社员77户,5月份又流转土地500亩种植特色农产品黑小米,价格是普通小米的3倍,合作社还销售佛手瓜、黑土豆等高山蔬菜。
  同样火起来的还有农家乐。“不出家门,守着这山水就能有饭吃、有钱花。”以前常年在外打工补贴家用的孙兆庆,瞧准商机,改造了自家三间大北屋办起农家乐,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三四桌游客,一天收入近千元。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孙兆庆又打起了“山货”主意,蜜桃、杏仁、佛手瓜等礼盒装旅游商品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在这儿吃过饭,都喜欢买几盒礼品带回去,我这儿一个月最高时卖出了4000多元的礼盒。”
  产业既是富民之基,又是强村之本。谈及下步发展,国成勤信心满怀,“围绕打响‘露营之乡·户外天堂’这一品牌,凭借村里独特的地理景观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淹子岭村高山房车露营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合作社等一系列旅游衍生品,引爆全域旅游,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富民强村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