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2017-08-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海青 赵玉洁
  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纵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看到,强调世情国情党情、强调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历史方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的一个重要思想。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分别就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过两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都谈到了哲学的方法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首要一点就是强调要面向客观事实本身,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阐述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唯物史观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考察方法,“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面向事实本身,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和把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和精髓实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深刻把握了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方法论,并将其用中国化的语言表述为“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看一看《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邓小平讲“实”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实践、实际、求实、切实、落实、实效、实处等等,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从实际出发的改革思维。实际上,其“猫论”和“摸论”就是这种改革思维的形象表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也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一基本的方法,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在不断破解各种难题与挑战中得以切实推进。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充分认识“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决胜阶段与关键时期的特征,应一分为二地辩证把握。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对于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就,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作出了提升与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贯穿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论述精辟、逻辑清晰、立意高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仍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概言之,中国改革现在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决定性阶段,处在继1978年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大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的又一个关键节点:我们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时期;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飞跃的关键时期,改革必须全面深化,发展必须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的:“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在“7·26”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从现代化的规律来看,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不同,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更需要政治权威的推动。从治理绩效来看,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发达国家几百年取得的发展成就。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进程中显示出极强的社会回应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与自我完善能力。经过持续的探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已经确立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植根于中国改革的现实土壤,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这些都表明,在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实际出发,在实践探索中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还要在深入把握当前改革现状与明确方向的前提下,致力于改革的稳步推进与全面深化
  改革的稳步推进与全面深化,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方法对于改革实施策略的必然要求。稳步推进的改革策略,意味着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能从应然原则或纯粹理念出发,而应以现实问题的实际解决为目标和导向;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立足当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改革要稳步推进,还要全面深化。这是因为,改革在今天的系统性、关联性愈益增强,改革各领域之间既相互区别又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具体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结构本身的有机性与复杂性,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