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高密

察民情解民忧强基础促和谐

高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7-08-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王喜进 
  
  高密市柴沟镇两埠岭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加上天气干旱,群众吃水成了难题。高密市国土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杜明进村后,多方筹集资金6万元,在村北新打一口深水井,彻底解决了146户村民的吃水难题,群众纷纷点赞。
  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高密市以“察民情解民忧、强基础促和谐”为主题,组织开展下基层大调研活动,5800多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真诚倾听民声,深入了解民意,强化服务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拆除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心墙”。
从“质疑”中消除“隔阂”
  大调研活动伊始,有的群众持质疑观望态度,认为不过是走过场,有的干部在走访时甚至遇到了“门难进、脸难看”的尴尬。
  针对这一情况,高密市改变以往“少数人”走访“少数人”、“少数人”帮扶“少数人”的传统模式,市级领导干部带头,轻车简从,不陪同、不扰民,每人入户走访群众不少于20户;117个单位的机关干部深入18.7万户群众家中逐户走访,人手一本民情日记,耐心倾听诉求、仔细记录困难,发放民情联系卡,实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打消了群众顾虑,拉近了干群距离。该市司法局14名机关干部走访姜庄镇吴家屯村群众90户,征集意见诉求230余条并制订了帮扶措施,确定筹措资金10万元,在该村打机井16眼,并对村内路灯和低洼路面进行改造,群众十分满意。
从“怨气”中找突破点
  一位机关干部对大调研活动体会颇深:在基层调研中没想到群众的意见诉求那么多,没想到困难群众还不少。
  通过大调研活动,高密市共梳理排查出17类4.4万条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基层管理服务的盲点。针对群众所需所盼,镇街区50%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吃住在社区,工作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村居每天至少有1名村干部在村委值班,强化首问责任制,急事急办、即知即办。截至目前,已先后帮助群众解决难题1.4万件。破服务盲点,巧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建立市总群、镇街区分群、社区群、网格群四个层级微信群,以300户为网格单位,群众的大事小事、难事烦恼事,所有问题都能在群内第一时间得到回应,构建起“指尖上”的群众服务网络。攻坚破难,针对长期困扰基层的违章建设、环境治理等“老大难”问题,开展12项集中整治活动,下猛药、出重拳、治顽疾。一位基层干部说,“问题解决前感受到的是怨气,问题解决后感受到的是喜气,我们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
从“隐忧”中谋长远
  “现在有上级帮扶,如果他们走了,我们会不会又回到从前?”在高密农村基层,不少经济薄弱村的群众存在这样的忧虑。
  为消除基层群众的担忧,高密市推广“第一书记”帮扶模式,重点从45岁以下年轻干部中选派67名“第一书记”到软弱涣散村开展帮扶工作,选派228个包村工作组到三类村居帮助工作,实现集体经济薄弱村居包靠帮扶覆盖100%。为尽快帮助群众增收,这个市推广“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或龙头企业”“保底+分红”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创办大棚果蔬种植、食用菌养殖等合作社125个,村集体按照“保底+分红”分配模式平均增收1.5万元。阚家镇松兴屯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收带领群众发展900亩鲜食葡萄产业园,每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该市还推广“大田托管”发展模式,引导村民把土地集中起来,依托为农服务中心、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作业,村集体通过四旁五荒地利用、组织服务费分成获取收益。咸家工业区与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24个村3.1万亩土地全部实现土地托管,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