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178.60万人次受益困难学生资助救助制度

10年发放助学金179.7亿元

2017-07-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魏建欣 赵云福
  
  “那时,摆在我面前的,只有辍学,因为我是家里唯一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了。”这不是在做梦,曾经,青州市王坟镇天井峪村的洪坤自认是一个不幸的孩子。
  父亲去世后,看着病倒的母亲、年幼的弟弟、年迈的奶奶,拿着青州实验中学录取通知书的洪坤紧握拳头。作为村里唯一一个进入重点高中的大山里的孩子,一方面充满了欢喜,另一方面高额的学费,生活费又该从何而来呢?
  了解到洪坤的情况后,学校帮其申请了普通高中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申报了青州市特困生及其他校方资助和奖励以及社会好心人的捐助。
  如今,洪坤已经是山东政法学院的优秀学生干部,学校最大学术性社团负责人,辩论赛冠军和模拟面试大赛一等奖等十几项荣誉加身的他,励志不忘初心。
  在不幸的时候遇到了好的政策,洪坤说自己是幸运的。洪坤只是潍坊学生“新资助体系”的受惠者之一。今年是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的第十个年头,10年来,潍坊市资助各级各类学生178.60万人次,发放助学金179.7亿元。累计发放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65亿元,36980个困难家庭受益。
  “潍坊市自2007年开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救助制度,目前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资助政策的全覆盖。”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韩光福介绍,10年来,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延伸,标准不断提高,潍坊市各项资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和不少学生一样,因为敏感而又好强的自尊心,潍坊四中高二学生韩玉秀曾十分排斥申请资助。在老师的开导下,她逐渐抛除了所有顾虑,鼓起勇气,写下了第一份申请。
  有过学生资助经历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高于其他学生。在建立完善“应助尽助”资助体系的同时,潍坊市通过情感上的“补位教育”,资助育人相结合。通过设立教师“爱心妈妈”、学生成长导师等帮扶形式,让受资助学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一个也不能少”是所有学生资助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信念,在这条路上,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些身影:
  青州实验中学年近50岁的李瑞之老师是一名老资助员,走起山路来,一般年轻人跟不上。每到一个家庭,他总是走在最前面,不遗漏每一个细节:这一家有轿车,父母健康,收入较好,没必要救助;这一家虽然有二层楼房,但房子老旧,是父亲受伤以前盖的,现在父亲受伤严重,没有生活来源,应给予救助;
  冯建荣老师既是调查小组的司机,又是一名老党员。他不忘初心,开车之余还留下一盘盘影像资料,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家访行家;
  王守德老师每次家访后,将第一手资料输入电脑,加班加点建立档案。
  教育部、财政部将2017年定为“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潍坊市在原有资助体系上,创新宣传和监管方式,将学生资助政策全面普及大众,把每一笔资金提供给最需要的学生。”在韩光福看来学生资助是一项常青的事业,必须要强化监管。潍坊市通过健全市、县、镇、校四级网络,织密资助工作人员队伍网;严把入口“精准识别”,每个困难学生认定须经过班主任、两名师德优秀老师和校长“四确认”;全力做好潍坊市特困生和中职在校生两项集中核查,将所有困难学生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加强监督审计和督导评估,杜绝钱物“跑冒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