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柳疃的银价也成为全国白银价格的风向标之一,烟台、青岛、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白银市场的交易,无不闻柳疃白银价格动向而变动。

柳疃银价曾是全国风向标之一

2017-07-26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相关阅读·
  □ 本报记者 卢 昱

  19世纪末,柳疃以丝绸交易为主的商业已甚发达。大量柞绸的输出,换回源源不断的白银,使白银市场繁荣,买卖兴旺,远近银商来往不绝。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二月,柳疃街在一个内有房屋、四周有墙的大院里初设银子市场。彼时,尚未出现广泛流通的银铸币,对银两的使用还要区别是实银还是虚银,实银是确有其物,虚银则是实银的价值符。实银的种类很多,成色、重量等不一而足,重量的标准是“平”,全国各地的标准各不相同。
  柳疃白银市场所用重量标准称为“昌平”。“昌平”96.2两等于“烟平”100两,“烟平”100两等于“申平”98两。“昌平”比外地“规平”都大,银价也比周边地区低一二百文,因此赢得了外来银商的好感,在全国各地享有信誉。柳疃的银价也成为全国白银价格的风向标,烟台、青岛、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白银市场的交易,无不闻柳疃白银价格动向而变动。
  当时清政府允许各省自铸银元,柳疃“以区区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逢三、八柳疃大集,银商络绎不绝,济南“义聚隆”钱庄、青岛“利元”银号、烟台“福顺德”钱庄、潍县“德盛昶”汇兑庄,都来柳疃办理内外汇兑业务、白银交易,数目相当可观,最多时能成交十几万两。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规定国家货币统一采用“元”单位制度,暂时结束了“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每枚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虽然1911年6月开始大量制造银元,但过渡期国家收支仍以银两为货币计算单位。柳疃白银市场上的交易,仍以“平”计量。大宗交易用银锭,有大元宝、元宝、小元宝、银锞等,制钱铜币也还在市面上流通。
  这时,柳疃白银市场上的交易,已不单纯是白银了,与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朝鲜等皆有金融往来。墨西哥的“鹰洋”、孟买的“站人洋”亦流通于柳疃的金融市场。
  由于各地银价不一,铜币与银币的兑换比例各异,因而出现一批银钱贩子,此买彼卖。“银子市场很大。外地和当地大买卖的银子大量涌进柳疃,五天一个银子市,都把闲银子拿到市上出卖。潍县、沙河钱庄上有的骑马,有的骑驴,都来赶市。市场上人山人海。”做织绸生意一生的柳疃镇东陈家庄人陈万通曾如是回忆。
  柳疃的白银交易,也曾出现过“期货交易”,当时叫做“撞银子”(也叫“撞两交”)。买卖双方言明数量、价格及听价日期,立一凭证交给担保人,当时不作货币交易,到规定之日,看银价的涨落来确定谁挣谁赔,按照凭证来找补差价。期货交易,容易形成投机取巧,或是牟取暴利致富发家的,或是本利折光倾家荡产的,容易出现纠纷,甚至出现非正常人命死亡的。
  “凡撞两交的都是些大户,手里有钱,做金融冒险投机生意。赢了,撞着;输了,一蹶不振。东冢乡石桥张云慈在烟台有大个丝茧行叫‘万顾恒’,很有钱。日本人要买中国的豆子,约定好从张这里买一块。但日本人提前哄抬了市场价格,豆子涨到一块五一斤。张也只能一块五进,每卖一斤豆子给日本人,自己都要赔五毛。‘万顾恒’丝茧行从此罢行,倒台。”陈万通的回忆令人唏嘘。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将白银收归国。据报载:“烟台钱庄一落千丈,掖县钱庄萧条,青州钱庄仅存一家,昌邑钱庄销声匿迹……”柳疃的金融市场就此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