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民营经济主体超过29万户

占市场主体总量98.15%,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和增长源泉

2017-06-30 作者: 姜斌 来源: 大众日报
  ◆泰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日前发布泰安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分析。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受商事制度改革和“双创”政策叠加效应的激励,以及泰安市委、市政府加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扶持措施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实有民营经济主体29.3万户,占到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15%,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 本报记者 姜 斌
    本报通讯员 张树臣
 

总量增长 贡献显著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泰安全市实有民营经济主体(含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3万户,同比增长6.91%,其中实有私营企业5.7万户,同比增长23.60%;个体工商户22.8万户,同比增长3.28%;农民专业合作社7886户,同比增长11.00%。民营经济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29.9万户)的98.15%,民营经济正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在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主体对社会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2016年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02.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86.7%。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90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7.4%。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民营经济主体从业人员达102.5万人,同比增长12.96%,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2.1万人,同比增长20.51%;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53万人,同比增长7.49%;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7.3万人,同比增长13.86%。
  民营经济主体发展的质量也有明显提升。这主要表现在,单体规模持续扩大,注册资本金增幅明显高于市场主体增幅。今年一季度,全市民营经济主体新增注册资本181.2亿元,同比增长62.51%,比新增市场主体增幅高出57个百分点;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民营经济主体注册资本达3530.4亿元,同比增长40.53%,比市场主体增幅高出34个百分点。
仍有“短板”待补齐
  在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记者了解到,泰安市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创业主体少,规模总量小。2016年底,泰安市万人拥有民营经济主体508.5户,比全省704.91户的平均水平少196.41户;民营经济主体户均注册资本113.04万元,比全省平均数(125.68万元)少12.64万元。
  民营经济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个体工商户占比偏高,私营企业占比偏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实有私营企业5.7万户,占民营经济主体总量的19.5%;实有个体工商户22.8万户,占民营经济主体总量的77.8%。
  民营经济产业层次低。从全市实有私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泰安市私营企业主体仍然是传统型的批发和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达到59.86%,多数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企业、新兴产业相对较少。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与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泰安市尚未形成从“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和将家族企业经营转型至现代企业制度的整套政策办法,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同时,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营经济主体转型升级的意愿。
多举措助力“加速跑”
  对于如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泰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比发展就是比服务。建议在全市各部门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办事过程中的繁文缛节,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让办事更便利、让服务更高效,为投资者营造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
  健全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建议充实调整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具体的分工领导、责任科室,真正把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强化对各县(市、区)、各部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督导,传导好压力,落实好责任。
  统筹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施2017—2020小微企业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升”战略,围绕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创新出台从个体工商户到上市公司系统的一揽子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步伐。建立“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库,精准推进,梯次递增,提速提效,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等活动,提升民营经济市场竞争力。
  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去繁就简,制作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口袋书”,让民营企业看得明明白白、办起来简简单单,不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服务受惠面。严格执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简政放权等政策措施,提高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