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都市扫描

青岛:“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乡村

2017-06-28 作者: 张晓帆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弢
    本报通讯员 刘晓

村庄越变越好看
  “村里整得干净,住着舒坦,生活比城里人还好。”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上沟村村民刘芳想不到,村里这两年变了大样,越变越好看。
  在刘芳眼里,如今的村庄绿化的苗木生机勃勃,鹅卵石铺的小花园是歇息乘凉的好去处,晚上跳舞的文化小广场灯光色彩缤纷,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上沟村依河而建,村舍、古树、古井、遗址沿河分布,山里河河水聚集了村庄的灵气。不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是一句空话。为了让山里河焕发新的生机,村里利用3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进行生态治理,沿河打造景观小品,安装河岸栏杆,修整河道护岸,与上沟村传统自然石铺地及传统民居相映成辉,提升了上沟村整体景观价值。
  项目完工后,实行“河长制”,由管区书记担任“总河长”,沿河道各村书记担任“河长”,分段管理,形成联动,同时和环保部门实行信息互通、联勤巡查机制,形成合力。
  紧接着,村庄又启动了山里区域污水管网及模块化处理工程,建设规模化污水处理站,如今,山里河的水生莲漂浮水面,水源清澈,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改善。
  河水治理好后,村庄就着手开展环境整治。本以为这是件难事,没想到村民十分支持。任意搭的鸡窝拆了、随手造的小菜园清了、违法建筑推了……如今的上沟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上沟村在2016年度城乡环卫一体化调查中群众满意度达100%。
  青岛市市容环境整治行动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美丽宜居乡村环境整治提升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重要内容,青岛瞄准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内外兼修”建设美丽乡村,科学合理规划,提升农村环卫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内涵,注重原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宜业的居住环境。
美丽乡村必须富裕起来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黄岛区海青镇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自身气候条件和“江北绿茶古镇”的独特优势,大力扶持茶产业。
  海青镇抓住瑯琊海青茶被确定为西海岸区域公用品牌机遇,发挥自身“茶乡、竹乡、水乡”优势,与浙江大学品牌研究院达成合作,推进“瑯琊海青茶·养心养生茶”品牌打造,建立公用品牌认证体系,做好品牌营销,让海青茶叶品牌真正叫得响。
  美丽乡村必须富裕起来。海青镇先后引入青岛茶博园、大美海青、杜鹃谷等23个产业类项目,按照北茶核心区、城镇拓展区、潮河景观带、湿地保护区四个板块,统筹布局,让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小镇,看不到传统工业项目,触目可及的,是一片片葱绿的茶园,满山遍野的茶树洋溢着醉人的绿意。虽然急于摘掉扣久了的贫困镇,但“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里却成为一种共识——海青以项目为载体,把茶园布在驻地,使驻地成为园林。
  “打造美丽乡村,必须把助农增收作为贯穿工作的始终,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海青镇工作人员程万平说。
彰显记得住的乡愁
  琅琊镇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徐福东渡”、“始皇东巡”、“斋堂岛传说”、“苏轼考碑”等历史故事、传说,给这里打上了“山情海韵,千年古郡”的文化烙印。
  美丽的乡村离不开文化气息。漫步在琅琊镇的村庄小路上,记者看到,除了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琅琊文化”也上了墙,留下了对乡村、乡情、乡愁的记忆。
  为了进一步将琅琊文化嵌入到村庄的文化基因,琅琊镇投资26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夏河城遗址公园,目前,夏河公园工程施工已全部完成,公园主要以生态建设、秦汉文化、古城墙遗址保护为重点,根据“一河、三区、九景”的规划方案,将秦汉文化落墨于山水之间,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绿色生态人文景观,通过人文景观再现琅琊古郡、夏河古城的历史风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琅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公司总部入驻。”青岛龙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位于琅琊镇五龙沟村,整个项目分为五部分,以商务会所、休闲娱乐为建设方向,项目建成后将主要为董家口周边提供商务、会展等服务。
  作为城阳区流亭街道苇山社区30多年的老书记,城阳区流亭街道苇山社区书记牛霞光告诉记者,美丽乡村的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特色分类分层次发展和提升,打造精品特色乡村,在美丽乡村的差异化上找出路,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