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2017-06-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立足于早 着眼于快 落脚于实
济宁市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结硕果
  今年是济宁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的决胜之年,扶贫工作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为促进重点工作任务早实施、快落地,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部署要求,抓住3月至5月春季黄金时节,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集中实施进村入户大调研、产业项目大落地、就业需求大排查、金融扶贫大促进、危房改造大推进、兜底保障大提升等“六大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为决胜2017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排查抓精准提高数据质量
  始终把精准作为扶贫工作的生命线。为促进精准施策,各县市区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三查一帮”活动,查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帮扶承诺是否兑现、档案管理是否规范,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细化精准脱贫措施,把各项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到实处。为确保精准退出,在全市层层发动,对2014年以来近30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362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退出工作进行“回头看”,切实提升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微山县统一印制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度家庭收支情况统计表》,包保人员和贫困户各持一份,把账算透算清,把脱贫成效夯实。邹城市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16个镇街均建立“特别台账”,新排查农村家庭生活困难群众317户、777人,给予针对性的救助帮扶。
  
  创新方法抓统筹保障资金投入
  今年全市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市级财政列支1亿元,统筹用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保险扶贫和公益扶贫。创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按照20%以上的比例,从市级层面整合了24个部门7000万元涉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多元化贷款模式,加快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落实。目前,各县市区均建立了两种以上风险分担模式,全市共发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1.85亿元,支持贫困人口3881人,发放规模较去年翻了三番。
  
  因地制宜抓生产增强造血功能
  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市扶贫办印发专门通知,按照“五查看五健全”工作法,对2015、2016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全面排查、分析,确保按时完工达效。截至3月底,2016年度455个产业扶贫项目均已完工,辐射带动1.6万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今年财政专项资金下达后,全市共实施产业项目207个,目前均已开工,力争8月底前全部完工。梁山县寿张集镇倪王庄村绿港农业示范园项目为47户贫困户进行分红,贫困户最高收益达1000元。坚持就业扶贫作为“好处方”,全市开展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6500余人,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2810个,建设“就业扶贫车间”60余个,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152人。嘉祥县手套加工企业采取“中心工厂+卫星工厂+贫困户”模式,156名贫困人口实现本地就业。
  
  细化政策抓保障帮助群众解困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各级各部门细化政策供给,让贫困群众享受特惠政策红利。在全省率先出台《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已有67名符合条件的重度精神病人获得住院救助。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强力推进健康扶贫工程,持续落实医保扶贫“三降低四提高”政策,让贫困群众慢性病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稳定达到80%以上。济宁经开区率先将低保标准提高到428元,高出省定扶贫线1627元。泗水县完成832户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将上级补助资金一次性拨付到贫困家庭一卡通,大大缓解了资金瓶颈。为防止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近期市里又出台了“扶贫特惠保”政策,包括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为贫困人口加筑“保护网”。 (赵洪嵩 王鑫 崔昊)
  
  太白湖新区开展
  “心手相牵,与爱同行”
  爱心妈妈(爸爸)结对活动
  近期,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扶贫办联合区妇联组织了以“心手相牵,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爱心妈妈(爸爸)结对活动,招募21位爱心妈妈(爸爸),结对帮扶许庄街道贫困儿童21名。活动为贫困儿童送上了爱心款,爱心妈妈(爸爸)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与贫困儿童建立经常性联系,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惑和烦恼。
  (白书芳 张洪英)
  
  任城区“扶贫+扶智”工程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任城区坚持精准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以“扶智”工程为抓手,全力打好思想、文化、宣传组合拳,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思想引路,破陋习树新风促发展。瞄准部分贫困群众婚丧嫁娶等红白事上的攀比浪费现象,把移风易俗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参与民间事务调解、监督,深入开展好家风好民风评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抵制盲目攀比讲排场、追求高价彩礼等陋习,促进乡风民风进一步好转。
  坚持文化育人,拔穷根改穷貌强内功。坚持“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全面发挥文化育人、兴业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农村文化广场全覆盖,确保每个村都有1处文化活动场所。投入840万元开展“荧屏入户”文化扶贫工程,实现了贫困户数字电视全免费全覆盖。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共计发放各类补助368.4万元,助学贷款55.9万元,减免各项费用65.9万元。
  坚持宣传先行,讲政策树典型添动力。区级媒体开辟精准扶贫、慈善救助、创业帮扶等栏目板块,提高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晓率。组织义工团、文化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送戏到乡村、扶贫到农家”活动,累计观看人数8500余人。突出典型引路,分批次宣传报道了一批为贫困群众出实招、办实事、解难事的扶贫干部,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的企业和自立自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引导贫困群众不断消除“等、靠、要”等惰性思想,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良性转变。(魏波)
  
  济宁经开区加大
  财政投入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以来,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全区稳定脱贫。率先在全市将低保标准提高到428元/人/月,每人年收入达到5136元,比2017年省定扶贫线3509元高出1627元。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贫困户,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后,剩余个人实际负担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区财政救助3000元;个人负担费用在1万—2万元的,区财政救助5000元;个人负担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区财政救助7000元,符合民政医疗救助政策的,落实报销救助政策。对全区贫困家庭各阶段学生实行全方位助学补助,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小学每年300元/人、初中每年400元/人予以补助,高中阶段学生按照每年1600元/人进行补助,中专、高职、专科及本科阶段按照每年3000元/人进行补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就学。     (李文茂)
  
  兖州区企业帮扶
  激发脱贫动力
  济宁市兖州区依托企业多、基础好的优势,通过企业帮扶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治穷须治本,扶贫先扶人。兖州兴达酒业有限公司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量身打造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周边村5名贫困群众先后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带动19名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致富要治心,扶贫要扶志。济宁市大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依托兴隆庄街道驻地新型农村社区现有服务平台,创设街道首个“扶贫驿站”,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咨询、岗位信息、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不仅让贫困群众在物质生活上脱贫,同时激活贫困户“造血”功能,在精神上彻底甩掉贫困帽子,吸纳周边村7名贫困群众换上“蓝领”就地就业。
  治穷必治愚,扶贫必扶智。山东沃尔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续6年资助大安镇3名贫困户家庭学生,每年资助每位学生2000元,帮助其完成学业。山东瑞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新兖镇蔡行村贫困户魏桂荣实施技术帮扶等特惠政策,试用三个月后破格提拔魏桂荣担任班组长,每月增加工资300元,使其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孙宝坤 刘晖)
  
  梁山县科技特派员
  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梁山县在第一轮科技特派员到期之际,以加快推进80个贫困村摘帽工作为重点,从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局、县水产局等涉农部门抽调3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第二轮科技特派员队伍,并根据调查掌握的贫困村主导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向,为每个村精准选派了科技特派员,助推贫困户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组织派出单位、受援单位和派出科技特派员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服务期限、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预期目标。该项工作的实施,可以为贫困村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的推广步伐。通过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科技扶贫服务活动,使贫困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贫困户脱贫发家致富奠定基础。
  (陈廷合)
  
  嘉祥县扶贫基金兜底
  避免“因病返贫”
  为进一步减轻扶贫对象医疗费负担,使用好公益事业扶贫基金,日前,嘉祥县明确居民医保精准扶贫对象住院门诊医疗费全额自负部分由扶贫基金兜底。
  据了解,兜底补偿范围为当地2016年度已脱贫的和未脱贫的精准扶贫对象。2016年度,凡在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和定点慢性病门诊产生的医药费用,经居民医保补偿、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用中政策范围内的部分扶贫办补偿后,政策范围外全额自负部分,纳入扶贫基金报销范围。经当地医管中心、镇街人社所和600余个行政村造册、审核、公示后,兜底报销款直接划入精准扶贫对象账户。据统计,本次兜底补偿将惠及当地精准扶贫对象4679人次,涉及金额100.03万元。        (孙爱芳)
  
  汶上寅寺镇甜瓜种植
  助力贫困群众摘穷帽
  又到了瓜果飘香的季节,寅寺镇贫困户仙秀芝看着平日里悉心照料的瓜果,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她是一名贫困户,去年由该镇扶贫工作人员介绍到春华基地工作,现在年收入达到两万余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路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