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潍河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抓手,“接二连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6-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潍河成为昌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薰衣草花开成海醉游人
  □杨国胜 都镇强 王永胜 翟世强
  
  位于潍河东岸的昌邑市饮马镇山阳村,自2010年起与潍坊博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以千年千亩梨园和博陆山为依托建成了“博陆山风景区”。经过近6年的建设,该景区发展成集特色农业种植、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民俗体验、历史古迹、餐饮娱乐、水上项目于一体,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
  潍河纵贯昌邑市南北,全长78公里,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系昌邑的母亲河,集水、绿、空间等多重优势于一身,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资源和禀赋。随着潍河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全长78.9公里堤顶路的逐步贯通,潍河流域正成为昌邑市“三化互动”“三产融合”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据了解,昌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抢抓实施潍河开发战略带来的新机遇,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接二连三”,全面整合、盘活和优化各种显性和隐性农业资源,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以农为基。昌邑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础,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以水为魂。昌邑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湿地建设,赋予河流新的内涵,突出生态性、景观性、自然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改善水质、涵养水源、培育景观,打造独具魅力的知名河流。突出沿河滨水优势,建设打造一批亲水宜居小城镇、村(社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构建亲水而居、亲水而教、亲水而作、亲水而养格局。
  以绿为脉。昌邑市以河流网络为框架,沟通链接分散的林地、湿地、公园等生态板块及景观镶嵌体,同步建设慢行道路系统,形成承载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骨架和展示区域景观的风景线,促进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绿色昌邑”这一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利用绿博园、林场、林带、苗木基地等绿色资源,通过整合包装、结构调整等方式,带动产业升级。
  农文旅结合。作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昌邑市把文化旅游作为带动三产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打造潍水绿色发展带的重要媒介,充分利用好农耕文化、商贸文化、渔盐文化等资源,加强文化旅游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强策划包装,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促进产业联动发展。依托“丝绸文化”名片,跨潍河规划建设万亩桑园,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桑娱蚕乐”服务业品牌基地。
  在昌邑市看来,做好产业“融合”文章,主要是做精一产、进军二产、搞活三产。“做精一产”,主要是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苗木、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进军二产”,主要是推动农业一产连接二产,发展农副产品包装加工业。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传统的农业种养拓展到生产、加工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搞活三产”,主要是推动农业一产连通三产,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农业(包括加工流通业)与生态、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升级版”。
  成立于2015年的潍坊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通过实施“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略,于2016年1月注册成立了昌邑市柳疃青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发展“社村共建”村庄15个,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积极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全程社会化服务。
  眼下,昌邑市正以建设三产融合潍水绿色发展带为统领,规划建设设施有机农业、高端苗木花卉、品牌瓜菜、优质粮棉油、现代渔业主产区和农产品展示交易区,打造50个特色园区、100个特色村,构建“带中有带、带中有区、带中有园、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来,昌邑市决心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加快融合发展进程,努力打造成潍坊市“两河”开发的样板区、农村三产融合的示范区和潍坊市“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