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利当计天下利 对外开放谱新篇

——山东创建中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纪实

2017-06-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出口食品农产品国外通报率
  △山东食品农产品出口市场地图
  △山东主要出口水果品种
  ◆核心提示
  顺应时代的新趋势,才能掌握历史的主动。曾几何时,山东乘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东风,积极投身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安排,处理好内源发展和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的关系,逐步构筑起具有山东特色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时至今日,山东对外开放的蓝图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东获批中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称号,这是山东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变化,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理性选择;这是山东站在时代高度,在参与国内外竞争中迎接挑战、提升本土竞争力的长远规划;站在新起点、新平台上,山东的“开放之舟”将载着新的使命扬帆起航。

  战略突破——
示范效应从“区”扩展至“省”

  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面临新形势,国外农产品贸易壁垒增多,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确保质量安全成为农产品出口的核心问题。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推动农产品出口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作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007年以来,山东积极探索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试点,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新路子,也为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07年以来的10年间,我省示范省创建经历了“区域化”、“示范区”、“示范市”和“示范省”4个阶段。这4个阶段,是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不断提升的,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思路再完善、理念再提升、实践再深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山东示范省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健全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生态圈。
  2007年,为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新的食品安全卫生法规,安丘市率先试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探索“两导三动”的管理新方式,即在安丘市区域内,由政府主导并整合行政和检测资源,加强区域内农兽药综合管理,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监督管理,最终实现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2008年,省政府在安丘市召开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第一次现场会,总结安丘区域化管理的“公司+基地+标准”经验,形成“安丘模式”,在全省37个重要农产品出口县(市、区)推广。
  在区域化管理试点基础上,2009年,省政府正式提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概念和建设模式,出台了示范区建设意见,在全省各县(市、区)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农产品出口区域。2009年,安丘市等12个县(市、区)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示范区。
  在示范区创建中,威海市所属县(市、区)均建成示范区,实现市域全覆盖,创造了“威海经验”。2010年,省政府总结推广威海市示范区市域全覆盖经验,同时面对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食品农产品的迫切需求形势,确立了“推行国际标准,统筹两个市场,打造山东品牌,促进富民强省”的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从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延伸到国内外两个市场融合发展,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这一阶段,示范区由专注出口转向国内外并重,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区超对接”活动,发展重心也转向推动条件成熟的市整建制创建示范区、打造示范市。2011年,省政府授予威海市首个示范市称号。
  在示范区、示范市建设基础上,2014年,在质检总局和商务部支持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国率先创建示范省,并召开创建大会,出台实施意见。
  示范省创建不仅仅是示范区外延的扩展,更是示范区内涵的提升。示范省确定了“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外促内、统筹发展”的总要求,明确了县、市和省级层面的中心工作,县级层面重在夯实示范区建设基础,健全完善“六大体系”;市级层面重在统筹整合资源,建设区域性流通市场、检测中心和主体功能区;省级层面重在打造“质量安全公共信息平台”和“国内外市场开拓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我省各级政府、部门、机构、行业、企业通力合作,示范省创建工作不断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谋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今年5月中旬,国家质检总局考核评估组对山东创建示范省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评估,给予高度肯定。
创新模式——
“一个机制、两个平台、六大体系”

  10年的砥砺奋进,不仅为示范省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是“一个机制、两个平台、六大体系”。一个机制,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示范省(市、区)运行工作机制。两个平台,指“省级质量安全公共信息和国内外市场开拓平台”、“市级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六大体系,指示范区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安全诚信体系和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
  从创建之初,省政府就按照“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外促内、统筹发展”的总要求开展示范省创建,通过以国际先进标准倒逼国内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以出口食品农产品管理带动国内食品农产品安全整体水平的提升。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为确保示范省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的实施意见》,建立以政府主导、各部门合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外促内、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为基础,以品牌为引领,以可追溯为保障,加快培育出口食品农产品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食品农产品由出口保障转向全面共享。其中,省政府建立了示范省创建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商务、检验检疫、农业、财政、海洋与渔业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合力推进创建工作。立法出台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以政府令出台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此外,省财政对认定的每个示范区以奖代补一次性发放奖励资金100万元,累计筹集各项扶持资金43亿元。
  在省级层面打造“两个平台”,强化引领作用。“两个平台”即“山东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内外市场开拓平台”。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推动106个示范区、近2000家企业上线,全面展示建设成果;发布《山东省食品农产品全过程管理通用要求》等多项标准,对全省商务、检验检疫、农业等一线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在水产、肉食、果蔬、粮油制品等大宗出口食品农产品中普遍推行了国际标准,初步构建起涵盖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消费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检验检疫、商务部门联合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兰陵、安丘等20多个县(市、区)已与深圳布吉、北京华普等20多个大型超市实现“区超对接”,食品农产品安全赢得国内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在市级层面构建“两个中心”,扩大聚集效应。“两个中心”即“区域性现代农产品流通中心”和“区域性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产品流通中心,全省范围内构建了四大区域性食品农产品主题功能区,即: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的水产品主题功能区,以潍坊、青岛为主的肉食主题功能区,以济宁、临沂、青岛、烟台等为主的蔬果主题功能区和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的粮油制品主题功能区。打造区域性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逐步发展成为省级、国家级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
  在县级层面推进“六大体系”,巩固发展根基。建立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六大体系,夯实了示范区建设基础。通过健全标准化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通过农业投入品管控体系,实现投入无违禁;通过可追溯体系,实现追溯全覆盖;通过监控预警体系,实现监控无盲区;通过诚信管理体系,实现失信有惩戒;通过多元化市场体系,实现产品通全球;山东各地还结合实际,持续扩大体系建设内涵,如潍坊市强化技术支撑,健全了科技服务体系;威海市强化生产环境综合治理,健全了生态环保体系,等等。
成效显著——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出口“新动能”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全省106个县(市、区)建成省级示范区,覆盖了全省农产品出口县(市、区),占全省涉农县市区的82.2%,其中国家级示范区49个;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莱芜等13个市建成示范市。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向全国介绍并推广山东的做法,目前,山东经验已在全国290多个县(市、区)推广。应该说,示范省的创建是我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思路再完善、理念再提升、实践再深化的过程,是一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育壮大了农产品出口的“新动能”。山东农产品出口规模2016年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较10年前增长63.8%,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近1/4,连续18年位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内生动力增强、新动能加速形成。民营企业超越外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军,2016年比重比10年前提高了34.3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实现倍增,2016年比重比10年前提高了13.8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成效明显,新兴市场比重比10年前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打造了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平台”。积极开展“区超对接”工程,设立“区超对接”专柜300余个,推动大型连锁超市与示范区农产品企业对接,2016年全国区域性连锁超市在示范区农产品采购额达74.7亿元,是10年前的3倍。创新实施惠民“三进”工程,在银座、华联的10个大型门店设立品牌农产品销售专区,加快推进示范区品牌农产品进超市。深入开展农商互联,举办全省农商互联大会,推动形成以电商为核心的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新型供应链。积极推动出口企业参与“同线同标同质”三同工程,2016年全省251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内销额173.1亿元,同比增长17.9%。
  塑造了出口食品农产品整体品牌“新形象”。自2009年起,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支持下,我省已经连续8年在境外举办了15次“示范省”(示范区)专题推介活动,遍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了“示范省”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示范省”创建所做的舆情分析中,“正向”+“中性”舆情占比接近97%,“示范省”建设得到了境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发挥了正向引领作用,为我省农产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营造了良好氛围。
  探索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示范省”创建中,始终着眼于国际标准,立足于满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需求,倒逼省内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2010年示范市建设中,强调推行国际标准、统筹两个市场,在示范区推广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先进国家地区的标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14年示范省创建时,强调一个标准、两个市场,制定了涵盖主要出口国家地区标准——《山东省农产品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系列标准,在全省推广应用。推行“一标两市”,无论是国际标准,还是涵盖国际标准的山东标准,实质就是加快实施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战略,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倒逼国内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供给,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自2011年起,出口食品农产品国外通报率连续6年下降;国外通报批次较示范区创建之初下降59.1%;全省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95%以上,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山东成为全国唯一可以出口欧盟、加拿大禽肉制品的省份,唯一获得美国禽肉企业注册的省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3%,带动了1900多万人就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25%。
  10年来,“示范省”创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运行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各级政府负总责,主导整合本区域内的行政和技术资源,将部门分段监管与地方统一监管相结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始终坚持标准先行全程监管的推进路径。“示范省”的创建始终坚持以先进标准为引领,对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实施全产业链追溯,实现农产品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三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内外一体的发展取向。“示范省”策略。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加强的创建源于国际市场压力、始于促进出口,但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外贸发展,始终按照“一标两市”的总要求,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优质食品农产品全民共享。四是始终坚持社会共治企业自治的基本宣传培训、设立村级监管员、健全农户联保自我监督制度等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共治。通过推广先进标准、实施可追溯、健全完善企业诚信体系等,促进企业自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五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从区域化管理到“示范省”创建,从“安丘模式”到“威海经验”,从推广国际标准到制定国内外统一标准,从出口保障到全民共享,“示范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拓展发展内涵,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工作形式,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
结语
  “示范省”创建历经10年结硕果,今日扬帆再起航。这一过程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与努力,体现了山东在加强食品农产品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证明了示范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解决当前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做好“三农”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构建中国特色出口食品农产品管理体系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应该看到,山东示范省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持久性的工作,必将对中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这同时意味着,山东未来将更加自信地站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找座位、定目标,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新水平,造就山东经济强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