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历史书写的另一个维度

2017-06-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宝木笑
  一位仅上过四年小学,一生从未和历史专业有过任何交集的七旬老人,用一百多幅“回忆画”,记录下童年的快乐、乡村的风貌、劳作的艰辛、生命的顽强与时代的变迁,栩栩如生地再现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重庆乡下的生活与生产景象时,作者张才柱老人和他的《往事入画》实际上在不自觉中进入到历史书写的另一个维度。这个维度不同于宏大叙事传统下的历史书写,甚至具有某种叛逆感。近年来,这种以普通人的视角找寻历史另外维度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而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整体的微观史转向,其中个人生活史作为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创造着历史学的新维度。
  当然,像很多个人生活史的作者一样,张大爷写作历史的初衷是单纯的。他并未想过自己要开创什么维度,也没想过要挑战史学惯性的权威,只是几年前身患癌症的经历,让他感到生命的尽头伸手可及,想到来这世上走一趟,总得留点儿什么东西。于是,张大爷开始创作自己的“回忆画”,并最终成书。他的书写经历,完全体现了个人生活史这个历史书写维度下的作者常态:往往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完全是生命自身的内驱力使然。而这也将直接决定着这类作品的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往事入画》是区别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个人著史”的。它的副标题是“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这其实也是历史书写个人化最显著的特质,即它们和“回忆录”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合。例如描述二战记忆的《陈纳德回忆录》、涉及民国社会转型的《陶希圣回忆录》、有“《围城》现实版”美誉的《朱东润回忆录》,还有“怀史迁之才,抱张骞之志”的《蒋廷黻回忆录》等,这些早年开先河的作品其实更多侧重的是“个人著史”。而当下如过江之鲫一般纷纷抛出自己“回忆录”的各类名人,其作品虽也大多是亲身经历,但却将注意力放在了自我神话满足感的追求上,实际上已经远离了“个人著史”,更远离了“个人生活史”的范畴。
  最可贵之处,该书正是实现了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折中。“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既不想做什么“史家绝唱”,更不愿作任何自我吹嘘,老人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只是想用这种方式给百年后的自己“留个念想”。于是,配合着老人的“回忆画”,我们看到了一种诚实朴素的回忆和记录,那些童年时光、乡村风俗、农活儿生产完成了“历史画面感”的升华,进入了一个真正属于普通人记忆的历史维度。
  《往事入画》
  张才柱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