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成立

推动建立文化金融合作部门会商机制

2017-06-16 作者: 孙先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先凯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除了政策的扶持外,文化企业也可以通过融资获取快速发展的动力。但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存在。如何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提高全省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水平?近日,省文化厅举办全省文化金融融合培训班,向文化系统干部和文化企业从业者普及文化金融政策,提升其实践运营能力。在培训班期间,我省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将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协调合作机制,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
深度推进文化产业
与金融对接、融合

  在文化金融融合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认为,文化金融融合对于文化系统干部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方式方法都还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和提升。“文化系统干部需要努力把握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发挥好规划制订、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的作用。”
  文化金融融合最终的目标是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升其自身融资造血再发展的能力。对此,文化部门计划及时掌握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抓紧建立文化企业融资项目库。在培训会上,记者了解到,我省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金融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权和艺术品交易场所的平台作用。鼓励文化产品评估、担保机构发展,积极联合财政和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制定标准,明确有关程序,认定一批为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重点机构,进一步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其中,我省文化部门计划引导扶持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山东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文化产权转让、文化项目推介等活动,深度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融合。
文化企业融资学会善借“外力”
  “大多数文化企业和初创期的中小公司一样,企业规模小、分散、竞争力弱,无形资产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信任,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更别说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债券融资。”在培训课的专家授课环节,国盛融资担保业务经理董雪青分析了目前文化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她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文化企业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硬件”。“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最大的希望还是建立健全自身有效的财务机制,为企业融资提供有效凭证,做到有据可查。”
  文化企业在做好自身功夫的同时,还需善借“外力”来提升自身融资能力。对此,董雪青建议,文化企业加入专业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为有资金需求的文化企业提供更直接、更方便的帮助。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应当寻找专业的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专业的融资担保公司会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在银行与中小微文化企业之间架起桥梁,发挥好中介服务的功能,借用融资担保公司的专业资质,为自己企业增信,进而获得融资。”
  对于文化企业获得政府的融资支持,省金融办资本市场处副处长李继干认为,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文化产业推出了各类扶持政策、补贴、减免、奖励、引导基金,“文化企业需要对接和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其中,文化企业需要格外关注文化产业基金的作用,积极寻求其支持。”目前,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金,既有政府资金的引导,也吸收了诸多社会资本参与。这种文化产业基金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大有裨益。“在欧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基金是一种较成熟的融资方式。文化企业若能够获得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既可以增加新鲜血液,完善资本结构,削弱其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也减轻了政府拨款支出的压力。”李继干说。
建立互惠共赢借贷机制
  5月24日,山东省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我省首家针对文化金融合作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也是深化文化金融融合的一次大胆创新和有益探索,文化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将在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投融资双方牵线搭桥,建立起长效、安全的互惠共赢借贷机制。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省文化厅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省财政厅、省金融办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厅际会商机制,共同推动文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王廷琦看来,文化金融合作厅际会商机制所取得的成效正是文化金融多部门共同参与,“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协调配合”的结果。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加强合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王廷琦建议:“各级文化部门主动对接,多向人民银行、财政等经济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取经求教,积极探索建立本地区的文化金融合作部门会商机制和文化金融合作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