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巨野县从红白事新办入手引导乡村文明建设——

“夜读”聚民智 新风易旧俗

2017-06-12 作者: 吴宝书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 姜明
  
  麦收前夕,巨野县太平镇牛庄村的户善义老人病故,其四个子女和村红白理事会商议后,按照村规民约中“丧事简办”要求,把骨灰盒直接入土,接待吊唁的亲朋实行“一碗菜”,唢呐鼓乐保留了三人队伍,一场丧事办完比照前几年节省了15000多元。
  “在巨野,现在红白事简办、新办已经形成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风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凤鸣介绍说。目前,全县火化率由2014年的45%提高到近100%,每例丧事操办费用节省约5000元到2万元不等,全县每年此项节省的开支达上亿元,群众对婚丧事改革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十万余群众参与
“夜读模式”

  “不管什么事,只要村里的父老爷们坐在一起敞开了说,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就比较容易推行下去。比如取消‘二次装棺’,我们利用两个晚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量此事,得到全村人的赞成拥护。”巨野县田桥镇王土墩村村支书王光立告诉记者。
  巨野县是鲁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一度受传统旧俗陋习影响,城乡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突出,群众不堪重负,怨言很多。从前年开始,该县通过开展“全民夜读模式”“取消二次装棺大讨论”“村居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会长轮训”等活动,充分利用农闲和夜晚等时间实行全民教育,提高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可度、参与率和支持率,推动了乡村文明新风尚的普及。
  移风易俗是一场“成风化人”的观念革命,更是一场发动群众、解放思想、汇集民智的过程。对于群众急迫希望解决的婚丧嫁娶费用过高的问题,该县不是简单地下发文件“一刀切”,而是针对具体问题逐个讨论、问计于民、取信于民。2015年10月,全县在完善村红白理事会阶段,逐村开展大讨论,就《红白事操办指导意见》听取群众建议,确保顺应民意,干部群众思想过关。2016年5月,该县在取消装棺再葬阶段,又组织3.5万余名党员、1302个基层党组织,在全县634个村庄广泛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破解“二次装棺”难题全民大讨论,参与者10万余人。
  在群众参与的头脑风暴中,碰撞出很多颇具创意的“金点子”。王土墩村的“丧事一碗菜”,山头村的“响班不超三人”,前冯桥村的“取消孝布改戴白花”和“公共祭具”等一大批群众创造的好办法开始在全县进行推广。
从“丧事一碗菜”
到取消“二次装棺”

  丧事大操大办现象令基层群众苦不堪言,其中坐席就餐是最大的开支,也是最浪费的项目之一。“有些地方,一家人办丧事,全村人都来吃饭,烟酒也都越来越高档,几天下来光吃喝费用就达上万元。”巨野县派出调研组先后赴200多个村庄走访群众近万人次,发现这是群众抱怨最多的事情。
  群众意见最集中的难点,就是政府工作最应该突破的要点。结合百姓的建议和部分村庄传统,该县决定推行“丧事一碗菜”的做法,既节俭又不失体面,群众乐于接受。一时间,“丧事一碗菜,能省一万块”等宣传标语贴满了农村的大街小巷。
  为确保“一碗菜”安全达标,巨野县建立了农村主厨定期培训、体检机制,拿出资金为全县800余名农村主厨免费定制专业服装。半年时间,“丧事一碗菜”便在全县实现了全覆盖。抽样调查显示,仅此一项便可为每件丧事节省开支6000余元。
  初战告捷,巨野县又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取消“二次装棺”上。这里盛行骨灰盒装棺再葬,造成浪费木材、破坏环境、占用耕地、加重负担等问题。但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硬来,该县就采取疏堵结合,全面推进农村公益墓地建设,取缔棺木制售。同时,推广一些民间群众建议实行的“公共棺材”“公共冥轿”等替代做法。全县各部门联动,取缔32家棺木生产店铺,兴建了几十处公墓和骨灰灵堂。目前,取消“二次装棺”的村庄已达80%以上。
  实践证明,只要从群众最容易看得到实惠的环节入手,再配合丰富多彩的全民教育形式,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就会得到群众响应,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注重以文化人
推行新剧目下乡

  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巨野县注重以文化人,在摒弃陋习的同时,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巨野县部分村庄正在推行白事由村支书或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致悼词的葬礼模式,受到村民普遍赞许。龙堌镇北李村红白理事会主任李洪亮说,葬礼办得怎么样,是儿女对长辈孝心的表达和感情的展示,花钱有时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庄重肃穆的形式是最让大家接受的。
  巨野当地有请响班参加丧事的传统,但攀比风盛行的时候,一些人把请的人数多少作为攀比标准,还有的搭起戏台子,甚至上演低俗节目。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宣传部、文体局对全县唢呐班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保留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曲目20首,每次葬礼的响班一般以三到五人为限,同时坚决抵制、取缔搭台子唱戏以及其他低俗表演。
  该县还组织创作了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嫁女》《考察女婿》《会亲家》等扬琴、坠子书作品,组织10余支庄户剧团分赴乡镇演出,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近年来,农村“高额彩礼”盛行,既加重了群众负担,又带坏了社会风气,成为乡村文明建设久治难愈的顽疾。县文明办等单位一方面倡导彩礼最高不超过6万元,杜绝相互攀比风,同时狠抓“民间媒人”管理,对全县500余名民间媒人建立台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免费服务。
  巨野县的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常年牵头举办公益相亲大会,提倡农村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等新型婚恋观,省出钱财创业发展。龙堌镇北李村青年李明松去年11月份结婚,小夫妻商定节俭办婚礼,把节省下来的五六万元兴办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半年时间就赚了3万多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巨野县广大乡村,陈规陋习在逐步清除,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新的文明习俗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