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既是大民生 又是大产业

——看博山如何把养老产业做好做大做活

2017-06-11 作者: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张坤 苏兵 
  
  “你好,我想找个钟点工帮我打扫一下卫生。”电话一响,博山“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云平台上就显示出老人的地址和家庭情况。话务员启动录音和三方通话,从12201个服务商中选中了离这位老人最近的“张师傅”,三方交谈不到两分钟,张师傅就和老人达成了协议。
  负责“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热线的张梅告诉记者,他们采用“互联网+”服务模式,让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获得更好、更舒适养老体验的愿景得以实现。
  淄博市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看得更远。“博山区46万人,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了12万。照顾好每一个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这是党委政府应该做好的民生实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突如其来,我们更应当看到养老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博山是著名的孝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孝文化传承,博山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还是鲁菜的重要发源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老人颐养天年。我们成立了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以生态养老为主业的PPP项目公司,就是要做活做大养老产业。”
  “曾几何时,我孝顺的‘代价’是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提起养老话题,市民康先生“欲哭无泪”。
  出生于1964年的康先生是著名的孝子,作为独生子的他一直和年老多病的父母住在一起。且不说因为观念不同时时出现的小摩擦,单是生活方式和起居习惯不同引起的不便,就让康先生疲于应付。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几乎不参加任何应酬。一直到儿子18岁考上大学,他才一狠心带着儿子出去旅行了十天——这期间,只能让温顺的妻子在家里照顾已经有点糊涂的父母。
  “我将来肯定不会再让我儿子这么‘委曲求全’,我腿脚不利索了就让家政服务员帮我做饭收拾卫生,不能动了就到敬老院去。”康先生说,相信到那时,各种温馨周到的养老服务也应该一应俱全了。
  群众的愁事,就是政府要做的实事。博山区以整合资源,创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为主线,通过打造“1+3”养老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云平台,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利用“互联网+”,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从源头上解决了老工业区收入不高和社会遗留问题多带来的养老压力,打造了具有博山特色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大数据解决服务对象全覆盖。博山区将全区60岁以上老人的各种信息全部输入云平台,只要老人拨通12349电话,他的姓名、住址、电话、健康状况等相应信息就会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话务员就会按照老人需求,调出距离最近的服务商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专业化提供精准服务。博山区精挑细选了12201个各类服务商进驻平台,为确保服务质量,博山区对服务商进行明察暗访,对服务不好或者态度较差的服务商,一律实行淘汰制。同时,72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的2000多名各有所长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老人提供更专业精准的义务服务。为解决服务人员缺乏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博山区开展“千人培训”计划,培养了大批具有老年常见病护理、康复训练、保健理疗等技能的专业服务人员,并将全区26处综合性养老中心,26处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2处农村幸福院有机纳入整个互联网养老产业链中。
  青龙山社区的刘萍手机上多了一款APP,通过云平台中转,她可以利用手机对家中老人进行远程关注,随时了解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在家我们又不放心,通过视频照料就方便了,我们和工作人员能双重看护。”
  视频照料服务也是平台功能之一,根据个人意愿,在居家老人家中安装视频对话系统,工作人员可通过智能交互大屏随时查看老年人生活起居情况,老人也可一个按键随时接入服务中心,进行一对一专项服务,实现了日间照料的无缝隙对接。
  博山区更大的手笔则是投资19亿余元,建设占地面积430亩的姚家峪生态养老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风景秀丽的姚家峪生态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社会福利养老中心、养老公寓,配套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文体休闲中心和温泉养生会馆,将建成集生态文化、医疗康复、休闲旅游、“互联网+”等特色为一体,满足1万多名老年人休闲养老的特色生态养老示范基地,项目已入选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
  博山区区长聂玉彬告诉记者,博山区经过认真调研,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养老产业。项目达成后,可实现直接就业4000人,另外老人的衣、食、住、行可带动间接就业人群,形成倍增效应,该项目的建成实施,保守估计可实现约5000人的持续就业,2000户农民的脱贫致富,将促进全区的就业、扶贫工作,对博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